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星火计划·西部睿治-肺癌诊疗一体化”项目是以医联体为依托,通过推行示范、建立标杆,实现上下联动,发挥中心城市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引领作用,在区域内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肺癌诊疗网络,提升区域内医院的肺癌诊疗水平。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是四川省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是四川省肿瘤内科学甲级重点学科,其肺癌诊疗水平在四川省处于领先地位,不断为四川地区肺癌患者带来获益。近日本报采访了四川省肿瘤医院姚文秀教授就当前科室发展创新与变革、肺癌筛查普及程度、基层规范化诊疗等内容进行了专访,现报道如下。
姚文秀教授:
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成立于1987年,成立之初仅有一个病区,治疗手段局限于化疗和姑息支持治疗。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壮大,肿瘤内科现拥有血液淋巴瘤科、腹部肿瘤内科、胸部肿瘤内科、综合特需肿瘤病区、临床研究标准化治疗病区及日间肿瘤化疗区7个特色病区,治疗手段已由化疗及姑息治疗扩展至精准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CAR-T治疗。肿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肿瘤内科是四川省肿瘤内科学甲级重点学科、全国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全国难治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基地、四川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心为四川省培养了大量的肿瘤内科专业人才,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等学校的硕博士研究生招生点与本科教学基地。同时,肿瘤内科有近10名研究生导师,科室医生获批了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姚文秀教授:
2021年四川省癌症发病率为256.11/10万,与全国癌症发病率持平,其中肺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作为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一直在开展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食道癌等常见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尤其是针对四川省盐亭县等食管癌高发地区。今年,癌防中心及科普办公室制定并发布了四大癌症筛查及预防科普宣传。随着线上线下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四川省癌症筛查意识不断提高,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但偏远山区及农村地区的防癌观念还相对落后,还需进一步开展科普工作来提高对筛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水平。
姚文秀教授:
肿瘤内科设有两个胸部肿瘤病区,其中90%的收治患者为肺癌。科室从入院诊断、住院治疗、出院后康复等环节对肺癌患者展开全程管理,根据每个患者的分期、病例类型、基因状态等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肺癌患者教育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科室每个月开展线下患教活动,就治疗、饮食等问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希望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家属参与度,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还通过抖音等媒介进行线上科普宣传教育。此外,科室专家牵头或参与编写了肿瘤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如肺癌规范化诊疗专家共识、早期肺癌质控口袋书等。
姚文秀教授:
初始诊断及初次治疗对于肿瘤后续发展及疗效至关重要,但基层在诊疗上仍存在问题,需上级医院及质控中心进行帮扶。肿瘤内科在科室加强基层规范化诊疗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口支援,科室医生晋升职称需到基层医院进行对口支援,通过查房、会诊、义诊、授课等方式带动基层规范化诊疗。第二是医联体内帮扶,科室与几十家医院签订了合同,通过每周下派医生和护士到医联体单位查房、授课来起到规范化培训的作用。第三是四川省肿瘤质控中心的培训工作,通过质控中心对基层医院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来进行癌症规范化治疗的宣传培训。第四是协会开展的巡讲,通过四川省抗癌协会、四川省医师协会等协会定期组织专家到基层进行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巡讲。第五是MDT讨论,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北京、上海等专家进行MDT讨论,同时区域内医院展开疑难病例讨论,从而推动个体化治疗及规范化诊疗。
姚文秀教授:
学科的发展对于科室及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需从团队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肿瘤内科7个病区仅有50个医生,其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40%,初中级职称不到60%,倒三角的职称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在学历结构上,博士占比不足40%,因此将招聘门槛设为博士学历。在人才梯队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带动整个肿瘤内科的发展壮大。肿瘤内科的肺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属于优势学科及重点学科,在省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未来应保持发展势头并通过牵头开展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姚文秀教授:
肺癌诊疗遵循多学科及个体化两大原则,对于常规患者,经全面检查后根据诊疗流程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疑难患者,需要开展多学科参与的MDT讨论。肿瘤内科设有肺癌诊疗MDT团队,每周进行常规会议,邀请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中医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医生参与到肺癌疑难病例的讨论中。此外,针对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宫颈癌、软组织肉瘤等癌种也组建了MDT团队。科室的MDT团队在国内多个会议进行了展示,同时经常到各个地市州进行交流,通过上述形式可以更好地推动肺癌规范化诊疗。
姚文秀教授:
印象深刻的病人非常多,其中印象最深的病人是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三十余年前,该患者年龄不到50岁,诊断为小细胞肺癌,手术后转到内科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心情沮丧,团队经常给予患者关心。患者在化疗后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观察,到目前患者已有80岁。初治时该患者已有胸膜受侵,其治疗效果不错可能与多学科及患者配合程度高有关。在其他病友遇到问题时,该患者会到医院与病友进行面对面沟通,鼓励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并加入四川省癌症康复会,积极参与到义诊等活动中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