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MET异常: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的新靶点与临床突破

2025-02-05作者:论坛报小编辑观点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对肺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MET异常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驱动基因逐渐被揭示。本文旨在探讨MET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和临床突破,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引言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约85%。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些方法的疗效有限,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肺癌的精准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精准治疗的核心是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靶点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MET异常作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一个重要靶点,其研究进展为肺癌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MET基因及其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

(一)MET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MET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7q31,编码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TK),其配体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ET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HGF与MET结合后激活MET受体,进而通过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等)调节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存活。

(二)MET异常的类型及其致癌机制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ET基因的异常激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MET基因突变:MET基因的点突变可导致MET受体的持续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其中,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是较为常见的突变类型,这种突变会导致MET蛋白的降解受阻,使其在细胞内积累并持续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2. MET基因扩增:MET基因的扩增会导致MET蛋白的过表达,进而增强其信号传导能力。MET扩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1% - 5%,尤其是在经过EGFR-TKI治疗后出现耐药的患者中,MET扩增是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

  3. MET蛋白过表达:即使MET基因没有扩增或突变,MET蛋白的过表达也可能通过与HGF的结合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进展。MET蛋白过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较高,约为20% - 30%。

(三)MET异常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行为

MET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ET异常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还能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此外,MET异常还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携带MET异常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复发率和更短的生存期。

三、MET异常的检测方法

(一)组织学检测

组织学检测是目前检测MET异常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

  1. 免疫组化(IHC):IHC通过检测MET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来判断MET异常。IHC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其结果受抗体特异性和判读标准的影响较大。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IHC检测MET蛋白过表达的判读标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2. 荧光原位杂交(FISH):FISH通过检测MET基因的拷贝数来判断MET基因扩增。FISH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是目前检测MET基因扩增的金标准。然而,FISH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且对样本质量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二)液体活检

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或循环肿瘤DNA(ctDNA)来判断MET异常。液体活检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无法获取组织样本的患者。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不断发展,其在MET异常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液体活检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组织学检测。

(三)下一代测序(NGS)

NGS技术能够对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全面检测MET基因的突变、扩增和融合等异常情况。NGS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等优点,是目前检测MET异常的最全面和最准确的方法。然而,NGS技术的成本较高,数据分析和解读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目前,NGS主要用于临床研究和部分疑难病例的检测。

四、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

(一)MET抑制剂

针对MET异常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使用MET抑制剂。MET抑制剂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小分子MET-TKI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

  1. 小分子MET-TKI

    • 克唑替尼(Crizotinib):克唑替尼是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MET、ALK和ROS1等多个靶点。克唑替尼在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其客观缓解率(ORR)约为30% - 40%。然而,克唑替尼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对MET基因扩增的患者疗效较差。

    • 卡马替尼(Capmatinib):卡马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MET-TKI,对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和MET基因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在GEOMETRY mono-1研究中,卡马替尼在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初治患者中的ORR达到67.9%,在经治患者中的ORR为40.6%。此外,卡马替尼还对MET基因扩增的患者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其在MET基因扩增的初治患者中的ORR为29.3%,在经治患者中的ORR为26.7%。

    • 特泊替尼(Tepotinib):特泊替尼也是一种高选择性的MET-TKI,对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在VISION研究中,特泊替尼在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初治患者中的ORR为50.0%,在经治患者中的ORR为44.7%。特泊替尼还具有良好的脑转移控制能力,其在脑转移患者中的颅内ORR为44.4%。

  2. 大分子单克隆抗体

    • 特沃单抗(Tepotinib):特沃单抗是一种MET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MET蛋白,阻断MET通路的激活。特沃单抗在MET基因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其疗效相对较弱,目前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 赛沃单抗(Savolitinib):赛沃单抗是一种高选择性的MET单克隆抗体,对MET基因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一项单臂研究中,赛沃单抗在MET基因扩增的患者中的ORR为20.0%,疾病控制率(DCR)为60.0%。

(二)联合治疗策略

由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异质性较高,单一的MET抑制剂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近年来,联合治疗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联合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MET抑制剂与化疗联合:研究表明,MET抑制剂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卡马替尼与培美曲塞和卡铂联合治疗MET基因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ORR达到56.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

  2. MET抑制剂与免疫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重要突破,研究表明,MET抑制剂与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特泊替尼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ORR达到60.0%,中位PFS为9.5个月。

  3. MET抑制剂与其他靶向治疗联合:由于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和异常,MET抑制剂与其他靶向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卡马替尼与EGFR-TKI联合治疗MET基因扩增和EGFR突变共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ORR达到70.0%,中位PFS为8.0个月。

五、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的临床突破

(一)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例如,在GEOMETRY mono-1研究中,卡马替尼在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在初治患者中的ORR为67.9%,在经治患者中的ORR为40.6%。此外,在VISION研究中,特泊替尼在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其在初治患者中的ORR为50.0%,在经治患者中的ORR为44.7%。这些临床研究结果为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二)临床应用突破

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例如,卡马替尼和特泊替尼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用于治疗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此外,赛沃单抗也在中国获得批准,用于治疗MET基因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药物的批准标志着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三)未来展望

尽管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突破,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例如,MET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如何克服耐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联合治疗策略的最佳组合和治疗顺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将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六、结论

MET异常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一个重要靶点,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MET异常的深入研究,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突破。然而,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MET异常的精准治疗策略有望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