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放”眼看前沿】免疫联合SABR改善早期肺癌长期预后

2023-09-21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放”眼看前沿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共同打造“放眼看前沿”专题栏目,与肿瘤领域医生分享放疗领域前沿进展。专栏内容于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平台、壹生APP实时更新,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与传播!









第十六期文献报告与点评


早期或孤立复发NSCLC患者立体定向消融放疗±免疫治疗的随机对照Ⅱ期研究

图片

图片


研究背景


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是早期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标准治疗,但治疗后常出现区域淋巴结复发及远处转移。免疫治疗可使Ⅲ期NSCLC患者复发减少、生存提高,但其在I~Ⅱ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仍属未知。


图片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开放标签、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


主要入组标准


纳入不愿或因其他疾病不可手术的NSCLC患者:①初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早期NSCLC患者,AJCC 8th分期为IA~IB期(肿瘤大小≤4 cm, N0M0)、IIA期(肿瘤大小≤5 cm, N0M0)或IIB期(肿瘤大小>5 cm但≤7 cm, N0M0);② 孤立性肺实质复发的NSCLC,肿瘤大小≤7 cm,初始分期可为任意T任意N且M0,要求距离上次根治性治疗结束至少6个月。


主要排除标准


①肿瘤大小>7 cm;②肿瘤位置不适宜SABR;③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④检查发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⑤预计需要其他的局部或全身治疗;⑥无法达到SABR剂量-体积限值的最低要求;⑦存在免疫治疗的禁忌证。

将患者1:1随机分配至SABR组或SABR+免疫治疗(I-SABR)组。两组患者均以初治为主,分别占84%和76%。周围型和满足剂量限制要求的中央型患者PTV接受的处方剂量为50 Gy/4f,IGTV可同步加量至60 Gy;其他中央型患者PTV接受的处方剂量为70 Gy/10f,IGTV可同步加量至80 Gy。I-SABR组患者在放疗开始36小时内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单次480 mg,每4周一次,共4个周期。


主要研究终点为4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 EFS)率,事件定义为局部复发、区域复发、远处转移、第二原发肺癌及死亡,最终数据分别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 to treat, 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er protocol, PP)。


图片


研究结果


2017年6月30日至2022年3月22日,研究共入组156例患者(ITT人群),其中141例按照指定的方案接受了治疗(PP人群),SABR组75例,I-SABR组66例。中位随访33个月,按照PP人群分析,4年EFS率SABR组为53%(95%CI:42%~67%),I-SABR组为77% (95%CI:66%~91%)I-SABR组较SABR组有显著提高(图1);PP人群HR为0.38(95%CI:0.19~0.75,p=0.0056),ITT人群HR为0.42(95%CI:0.22~0.80,p=0.0080)。


图片

图1:无事件生存K-M曲线

(A)PP人群的无事件生存曲线,共141例患者;(B)ITT人群的无事件生存曲线,共156例患者


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及女性患者的EFS期更长。亚组分析显示,以下亚组患者经I-SABR治疗后EFS获益更明显,包括:男性、年龄≤72岁、ECOG 0~1分、初治患者、鳞癌及肿瘤大小≤2 cm(图2)。

图片

图2:I-SABR及SABR组EFS亚组分析森林图

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图中事件数为0的组无法计算HR


安全性方面,SABR组未出现任何3级及以上的毒副反应,有3例(4%)发生了2级毒副反应;I-SABR组有10例(15%)患者出现3级免疫相关毒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乏力(2级7例,3级2例),这也是患者拒绝继续进行后续免疫治疗的最主要的原因。I-SABR组有5例(8%)因毒副反应终止或延迟免疫治疗,另外5例(8%)患者因担心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而拒绝继续用药。两组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的肺炎,也未出现4级及以上的毒副反应。所有3级毒性反应均有恢复。


复发模式方面,I-SABR组总的复发率低于SABR组,分别为12%和36%。SABR组局部复发率为13%(10/75),而I-SABR组未出现局部复发。SABR组和I-SABR组的区域复发率分别为11%和6%,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和3%。


在本研究中,65%的患者进行了PD-L1表达状态的检测,仅36%的患者进行了EGFR突变状态的检测。在探索性亚组分析中,I-SABR在PD-L1阳性患者中EFS获益更大,该亚组中未出现疾病复发;而且I-SABR在PD-L1阴性患者中EFS也有显著获益(n=61,HR 0.27,95% CI:0.09-0.81,p=0.012)。该研究中由于EGFR突变亚组的患者例数少,无法评估I-SABR在其中的获益情况。


图片


结论


这项Ⅱ期随机研究显示:相比于SABR,SABR联合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早期初治或孤立复发、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的4年EFS率,而且治疗的毒副反应可耐受;SABR联合免疫可能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但需要正在开展的几项Ⅲ期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文章解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内容审核: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董昕

通讯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专家点评




图片



余荣 教授

北京肿瘤医院放疗科 主任医师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放疗分委会副主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委会常委

北京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委会委员

专业方向:肺癌与食管癌的放疗与综合治疗


近20多年来,精准放疗技术发生了巨大进步,如SBRT/SABR(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立体定向消融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扩大了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适应证,更提高了患者的疗效。一系列指南推荐SBRT/SABR是不可手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SBRT/SABR技术在临床中也广泛应用于肺内孤立性复发甚至寡转移患者的治疗。然而由于SBRT/SABR仅治疗肺部病灶,虽然治疗后野内局部控制率可达90%以上,但未进行区域淋巴结的照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


免疫治疗是近年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一系列研究表明,放疗和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尤其是当放疗分次少(1~10次)、生物有效剂量更高(≥100 Gy)时作用更佳,也就是SBRT/SABR技术。消融性放疗可以发挥所谓的原位肿瘤特异性疫苗效应,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增加PD-L1的表达、更有效激活肿瘤导向性T淋巴细胞,从而增强局部肿瘤消融效果,更好地消除隐匿性微转移病变。根据前期基础研究的结果,有希望通过SABR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提高患者的疗效。


但是关于I-SABR仍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首先,何种I-SABR分割模式能够更好地激活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临床前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放疗诱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存在剂量阈值。单次剂量小于5 Gy的照射无法有效激活肿瘤特异免疫反应。另外,有研究显示,相对于单次照射,多次照射可能诱导更明显的“远隔效应”。2017年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8 Gy比20 Gy的单次剂量能够更好地诱导免疫原性。多项研究也显示8~15 Gy的单次剂量可能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作用最明显,但缺乏临床数据支持。


其次,I-SABR最佳的免疫治疗需要进行多长时间?根据Pacific的研究结果,局部晚期NSCLC患者放疗后1年的免疫巩固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获益。但对于早期NSCLC,是否需要1年以上的免疫治疗周期还有待讨论。Impower010研究纳入术后II~Ⅲ期NSCLC患者,共接受1年的免疫辅助治疗。而Checkmate-816研究纳入可手术NSCLC患者,仅接受术前3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更短的治疗周期便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避免长期免疫治疗带来的远期毒副反应。


最后,I-SABR治疗是否同样适用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及PD-L1阴性或低表达患者,也是临床十分关注的问题。此项对比SABR与I-SABR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答以上问题。I-SABR治疗模式降低了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率,提高了4年EFS率(77%对53%),同时毒副反应可耐受。免疫治疗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ABR作为局部治疗的局限性。在治疗方面,该研究采用的BED≥100 Gy的分次SABR模式(50 Gy/4次,70 Gy/10次)和4周期的免疫治疗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之后的SABR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提供了依据。


与免疫药物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手术或化疗)的研究相比,I-SABR可能获益更多。本研究两治疗组EFS的HR为0.38(疾病进展/死亡的风险降低了约60%),比Impower010、Keynote-091、Checkmate-816、Pacific研究的HR更低,提示I-SABR方案的免疫刺激作用可能更强。另外由于SABR照射范围较小,且不包含区域淋巴结,从而对于淋巴细胞的影响较小。相比常规放疗,可能提高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本研究亚组分析提示I-SABR对于PD-L1表达≤1%的患者同样有效,这也得到其他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佐证。其原因可能是放疗激活了肿瘤特异性免疫,诱导PD-L1表达,改善了PD-L1低表达患者的疗效。提示放疗联合免疫是未来研究探索的热点方向。但由于针吸细胞学组织量较少,在此研究中仅有4例EGFR突变患者,I-SABR是否可治疗EGFR突变阳性患者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在SABR治疗基础上,I-SABR进一步提高了早期NSCLC及孤立肺转移的疗效,有希望成为一种疗效可能不亚于手术的无创治疗方案,但有待前瞻Ⅲ期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中国医学论坛报原创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