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幼儿急疹
皮疹以斑疹为主,有时合并略微凸起的斑丘疹,且皮疹往往大小、形态相似,分布均匀(图5-2)。热退疹出,皮疹基本无瘙痒。
图5-2 幼儿急疹:大小、形态相似的斑疹、斑丘疹
(二)药疹
皮疹往往非均一性大小,可以是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会小片融合成大片,分布不均匀。同一患儿身上可以是一种皮损,也可以斑疹、丘疹、水疱多种皮损同时存在(图5-3、图5-4),药疹颜色较普通病毒疹更红。皮疹瘙痒明显。发疹前有明确的用药史。
图5-3 药疹:红斑、水疱、少许结痂
图5-4 药疹:红斑、水疱
(三)麻疹
发病初期全身严重的发热中毒症状、卡他症状、结膜充血明显、颊黏膜Koplik 斑是早期诊断要点,但要注意Koplik 斑在发疹第2天便开始消退。发病中期诊断依据在于皮疹,皮疹在时间轴上存在“3-3-3”特点,麻疹往往在发病第3~4天开始出现皮疹,以丘疹、斑丘疹为主,皮疹出现后往往平均3天内遍布全身,发疹后第4天后开始消退,完全消退又需要3天,整个病程需10天左右。退疹后留有暗褐色色素沉着,局部可见糠状细屑,对麻疹恢复期有诊断价值。
(四)手足口病
在手、足、口、臀、肘或膝盖处可见珠白色疱疹(图5-5~图5-8),周围绕有红晕。当手足口病合并全身泛发性幼儿急疹样病毒疹时,医生易误诊为普通的幼儿急疹,故对全身泛发性病毒疹需注意观察手、足、口、臀、肘或膝盖处有无疱疹,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图5-5 手足口病:手部丘疱疹、少许结痂
图5-6 手足口病:足部丘疱疹
图5-7 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及红点
图5-8 手足口病:臀部斑丘疹、丘疱疹
(五)猩红热
鸡皮样丘疹且伴瘙痒明显,面部眼周、鼻周、口周中线位置上鸡皮样丘疹更为明显,躯干部泛发均一性鸡皮样丘疹,皮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图5-9)。两侧口角炎,杨梅舌(图5-10)。在早期可见手指背侧鸡皮样丘疹,手掌、足底偶见脓疱,后期可见手指或趾指腹大片脱屑,手部脱屑更明显。发病初期常合并咽痛和发热症状。
图5-9 猩红热:躯干部泛发鸡皮样红色丘疹
图5-10 杨梅舌
(六)多形红斑
皮疹于面部、四肢远端首发,后累及四肢近心端、躯干全身,故面部、手足四肢远端受累较重。皮损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紫癜样,甚至风团样,但能看到典型的靶形损害(图5-11)。典型的靶形损害有“三带”:内带为中央暗红斑或紫癜样,或可呈扁平丘疹、水疱、结痂,中带为色淡的水肿性隆起,外带为较清晰的一圈红斑,有时可能只能看到中央深边缘浅的“两带”。累及黏膜常提示重症。
图5-11 多形红斑:靶形损害
(七)川崎病
皮疹非特异性,可以似病毒疹的斑丘疹样,也可以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川崎病患者均高热数天以上,高热3天以上,需警惕川崎病的可能,高热5天以上,需着重排除川崎病的可能;且热型为稽留热、弛张热。查体可见明显的手足硬肿(图5-12)、眼红、口唇潮红、皲裂,加上异常升高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这对川崎病的诊断有高度提示性。
图5-12 川崎病:躯干部红斑、斑丘疹及手部红肿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皮疹表现多形性,以丘疹和斑丘疹常见(图5-13、图5-14),也可表现为荨麻疹风团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有时可见出血性及水疱样皮疹,皮疹基本无瘙痒。这种有出血性倾向的皮疹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提示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伴反复高热,扁桃体上可见灰白色分泌物,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和(或)单核细胞明显增多,且有异型淋巴细胞。
图5-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面部红斑、斑丘疹
图5-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躯干泛发红色丘疹、斑丘疹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导图见图5-15。
图5-15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导图
来源:文章摘选自《儿科疾病诊疗思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