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陈烨教授:从临床诊疗看肠菌移植发展现状——来自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微生态诊疗中心的经验分享

2025-08-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图片


图片

2025年7月4—6日,2025上海消化及消化内镜大会暨上海消化病学术大会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规范新进展和消化内镜诊疗新技术学习班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会议期间,陈烨教授以“从微生态诊疗中心实践看肠菌移植发展现状”为题做精彩报告,引起广泛关注。会后,《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陈教授系统梳理FMT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现状,并重点分享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以期为临床同道提供参考。

图片


从古代“饮金汁”的朴素智慧,到现代医学写入临床指南的规范化治疗,肠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一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最后手段”,发展为破解多种肠内及肠外疾病的新希望。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整合微生态诊疗中心陈烨教授团队,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与深耕者,通过逾1500例次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肠菌移植的发展现状,并分享该中心的实践探索,以期为临床同道提供参考,共同推动这一颠覆性“绿色”疗法惠及更多患者。


图片
一、万病始于肠:肠道菌群——被遗忘的“器官”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言:“所有疾病始于肠道”。如今,现代医学正在不断印证这一古老智慧。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其基因数量是人类自身基因的百倍以上,这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或一个“被遗忘的器官”。


健康的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消化、代谢、免疫乃至神经系统的稳态。然而,当这一平衡因抗生素滥用、不良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被打破时,即发生“肠道菌群失衡”(Dysbiosis),其影响将远超肠道本身。大量研究证实,菌群失衡通过复杂的“菌-肠-X轴”(X可代表脑、肝、心、肺、肾、皮肤等几乎所有器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甚至孤独症、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并且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如何重建失衡的菌群?益生菌、益生元等传统方法如同在“荒地”上撒播“种子”或“施肥”,效果有限。而肠菌移植(FMT)则提供了一种颠覆性思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完整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如同将整片“草皮”覆盖于“荒地”,一次性重建一个健康、多样、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图片
二、FMT的“前世今生”:从古老智慧到现代指南




FMT并非新生事物。早在公元4世纪,我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垂危患者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记载了口服粪水治疗多种急症。


现代医学对FMT的重新认识始于1958年,Eiseman等人首次报道用粪便灌肠成功治愈了4例重症伪膜性结肠炎患者。然而,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FMT因其“不雅”和缺乏标准化,仅被视为零星的个案尝试。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FMT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的有效率高达94%,远超万古霉素这一经典抗生素疗法的疗效。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直接推动FMT被首次写入美国rCDI治疗指南。此后,FMT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获得广泛认可,并陆续被纳入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临床指南。在中国,从2019年的《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到2022年《菌群移植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再到2023年被正式纳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规范》,FMT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之路也日渐清晰。


图片
三、FMT的临床应用:从基石到前沿




01
 基石应用:攻克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是FMT最成熟、证据最充分的适应证。对于多次复发、抗生素治疗失败的患者,FMT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指南更是将其作为难治或复发CDI的强烈推荐。目前FDA已批准两款微生态药物用于治疗rCDI。


02
 拓展应用:消化系统疾病的新策略



炎症性肠病(IBD):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多项RCT研究证实,FMT可有效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且总体安全。但对于克罗恩病(CD),目前研究较少,疗效差异较大,长期效果仍待验证。


肠易激综合征(IBS):FMT在IBS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多项研究显示,FMT能显著改善IBS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FMT的疗效具有长期性和安全性。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团队的研究也发现,FMT不但能有效改善腹泻型IBS(IBS-D)患者的大便性状,而且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这种作用可能与FMT后粪便中戊酸/异戊酸等代谢产物的变化有关。


03
 前沿探索:跨越肠道的肠外疾病治疗



FMT的潜力远不止于消化道。临床试验和案例报道显示,FMT在多种肠外疾病中也初见曙光:


神经系统疾病: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FMT治疗不仅改善了其胃肠道症状(约80%的缓解率),还显著改善了其行为症状。在帕金森病(PD)中,Meta分析显示FMT虽未能显著改善运动症状,但可有效改善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对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也有报道证实有效。


免疫相关疾病:FMT对干燥综合征、特应性皮炎等有效,并可作为激素耐药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二线治疗方法,临床缓解率可达64%。在肿瘤治疗领域,FMT能够“敏化”PD-1抑制剂耐药的黑色素瘤患者,使其重新对免疫治疗产生应答。本中心甚至在一个罕见的消化道惰性CD8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案例中,观察到FMT后患者的消化道及口腔溃疡愈合、体重显著增加的良好效果。


代谢性疾病及其他:FMT在治疗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短期降低高血压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图片
四、南方实践:建立标准化FMT体系是关键




尽管FMT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面临挑战:作用机制不明、疗效存在异质性(“超级供体”是否存在?)、供体筛选和制备流程缺乏统一标准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FMT无法标准化、无法工程化、很难成药的困境。


面对这些挑战,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整合微生态诊疗中心在陈烨教授团队的带领下,传承周殿元老教授自1984年建立微生态实验室以来的深厚积淀,在幽门螺杆菌和海尔曼螺杆菌感染、艰难梭菌感染获得一系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获批FMT新技术应用开始,逐步探索出一条解决目前FMT困境的道路:建立标准化FMT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包括:


1、规范化供体筛选与标准化肠菌库:依托于建立的“大湾区供体库”,中心制定了严苛的供体筛选标准,通过10多份调查问卷和多达268项的医学检查,确保供体来源的健康与安全,形成了标准化的健康肠菌资源库。


2、医工协同与优质菌株库: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顶尖机构合作,建立了“肠道微生态创新技术与药物研发中心”,已分离并保存超过400株经过全基因组测序的优质供体菌株,为未来开发“工程菌”或“定制菌群”奠定了基础。


3、多中心研究网络与临床验证:牵头建立了覆盖全国的FMT多中心合作研究网络,并发起多项临床研究(如NCT06297421、NCT06205862),均已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公开,旨在为FM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基于此标准化体系,中心已完成超过1500例次FMT治疗,初步疗效数据显示:在便秘、IBS、功能性胃肠病等肠道疾病及孤独症、GVHD等肠外疾病中,症状改善率超过50%。同时,大规模回顾性研究也证实了FMT的长期安全性。


图片
五、结语与展望




肠菌移植,这项源于古老智慧的疗法,正在现代医学科技的加持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不仅为众多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开启了从“调节微生态”到“精准微生态治疗”的全新篇章。


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微生态诊疗中心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前路虽有挑战,但通过建立标准化FMT体系——从规范供体筛选、菌液制备,到建立标准化菌库,再到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是化解挑战、推动FMT从“技术”走向“药品”的必由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FMT必将在更多疾病领域绽放光彩,真正实现“从Bugs到Drugs”的跨越,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陈烨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消化学科带头人、整合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幽门螺杆菌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

图片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