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带你深入学习脓毒症管理指南!【附指南、解读】

2021-12-08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感染学习清单~_1.jpg


《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2021版指南)于近期发布,该指南对截止至2019年7月的证据进行了汇总,包括"筛查与早期治疗""感染""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其他支持治疗"和"远期结局与照护目标"6个部分内容,共计93个条目99条推荐意见

小编将2021版指南相关内容汇总,带你深入学习!


回顾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凶险疾病。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罹患脓毒症的患者高达4890万人次,死亡患者高达1100万,占当年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9.7%。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脓毒症确定为全球卫生重点,脓毒症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卫生的关注重点。人们对于脓毒症的认识,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从懵懂到深刻,从未知到知之,但离至知尚远。


点击阅读↓↓↓

脓毒症认识的变迁




先来看指南!


《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2021版指南)于2021年10月由欧洲重症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与美国重症医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共同发布,自2004年以来,这已是指南的第5版(历次指南概况参见表1)。

5.png

注:SCCM/ESICM 为美国重症医学会 / 欧洲重症医学会,GRADE 为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

点击阅读2021版指南译文及原文





解读与展望

概况


2021版指南与2016版指南相同,按照GRADE系统(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将每个推荐意见对应的证据等级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种,推荐意见为"强推荐"和"弱推荐"两个级别,分别用"推荐(recommend)"和"建议(suggest )"的用词表达级别的不同。此外,当收益或危害非常明确但证据难以用GRADE总结或评估时,使用"最佳实践声明(best practice statement, BPS)"处理。BPS贯穿整个文档,代表着作为普遍共识而被广为接受但无法分级的意见,是高于"强推荐"的等级。


具体推荐意见及内容


2.1 筛查与早期治疗:

本部分内容依次为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筛查、初始复苏、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在筛查方面,指南推荐医疗卫生系统对脓毒症患者采取医疗质量改善程序,包括对急症、高危患者进行脓毒症筛查,并采用标准方案进行治疗。

不建议单独使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作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筛查工具,但建议对疑似的患者测量血乳酸。

初始复苏是指南的核心,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应被视为医疗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治疗和复苏。

指南建议在复苏的前3 h内至少按30 ml/kg静脉输注晶体液;

使用包括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或心脏超声等动态监测手段来评估和指导液体复苏,而不仅仅是靠体格检查或静态参数;

同时,建议在血乳酸水平升高的情况下,以降低血乳酸水平为目标导向实施液体复苏(指南强调在复苏期间要考虑血乳酸水平能否解释临床状态以及导致血乳酸升高的其他情况)。

除此之外,指南增加了"可使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作为其他灌注指标的补充以指导复苏"的建议。

指南推荐初始的MAP目标设定在65 mmHg(1 mmHg=0.133 kPa),而非更高。

最后,指南建议应在6 h内将患者收治于ICU。


2.2 感染:

感染包含从感染诊断、启动时间直至用药时间及停药的生物标志物等12个部分。

诊断上指南推荐对疑有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但未确诊感染的成人患者应反复评估,同时寻找其他诊断,若证明或强烈怀疑为其他病因则停止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用药时机上,对"疑似感染性休克或高度可能为脓毒症者",指南推荐"应立即输注抗菌药物,最好在识别后1 h内完成

疑似脓毒症且无休克的成人患者,建议尽可能在就诊后3 h内快速完成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原因的评估,若对感染的担忧持续存在,建议在首次考虑脓毒症后3 h内使用抗菌药物,反之则建议推迟使用抗菌药物,同时继续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在生物标志物指导抗菌药物的启动与停药方面,指南增加"不建议使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 PCT)联合临床评估来决定何时启用抗菌药物"的意见,但继续建议使用PCT联合临床评估来决定何时停用抗菌药物

在抗菌药物选择方面,2021版指南对此进行了区别对待,即对于存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感染风险者建议经验性应用覆盖MRSA抗菌药物;存在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风险者建议经验性应用2种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存在真菌感染高风险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反之不建议使用。但指南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没有提出意见。

2021版指南仍推荐利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PK/PD)原则和特定药物的特性优化抗菌药物给药策略、快速识别与控制感染源、立即移除可能是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源头的血管内通路装置,并同样建议每日评估抗菌药物降级的可能性和抗菌药物短疗程治疗。此外,指南增加了有关延长β-内酰胺类药物输注时间的建议。


2.3 血流动力学管理:

本节包括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监测、静脉通路和液体平衡5个部分。

液体管理继续推荐晶体液作为复苏的一线选择,2021版指南建议使用平衡盐晶体液而不是生理盐水进行复苏。对需要大量复苏的患者建议使用白蛋白,而不是仅使用晶体液。人工胶体方面,无论羟乙基淀粉还是明胶,指南均不推荐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上变化不大,2021版指南仍然推荐首选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作为升压药物,而非其他升压药〔多巴胺、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塞利加压素(Selepressin,一种新型选择性V1a受体激动剂)、血管紧张素Ⅱ〕。在无法获得NE时,可以使用肾上腺素或多巴胺作为替代品,但应特别注意心律失常的风险。如MAP水平仍不达标,则在NE基础上建议加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但不建议使用特利加压素。

正性肌力药物方面,对容量和动脉血压足够而灌注仍持续不足的情况,建议NE与多巴酚丁胺联用或单用肾上腺素,并增加了"不建议使用钙增敏剂左西孟旦"的意见

2021版指南继续建议尽快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而非无创血压监测。此外,指南还建议利用外周静脉通路输注缩血管药物以恢复MAP(仅短期使用,并选择肘窝或其附近静脉),而不应等到中心静脉通路开通后才启动升压治疗。

关于首个24 h内究竟选择限制性还是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指南提出目前没有足够证据给出建议。


2.4 机械通气:

在机械通气方面,2021版指南增加了2条治疗意见,分别是"对脓毒症所致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成人患者,建议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而不是无创通气"和"对常规机械通气失败的脓毒症所致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成人患者,建议在有条件且经验丰富的医学中心进行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ECMO)治疗"。

除以上之外,对ARDS患者,2021版指南继续推荐小潮气量通气策略(6 ml/kg )对脓毒症所致非ARDS的呼吸衰竭患者也建议使用小潮气量策略。对中重度ARDS患者,指南推荐30 cmH2O(1 cmH2O=0.098 kPa)的平台压上限目标和每日俯卧位通气超过12 h,不推荐递增性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滴定而是建议传统的肺复张策略。对于高PEEP策略和间歇使用肌松剂,指南则继续建议执行。


2.5 其他支持治疗:

2021版指南中,支持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等12种具体疗法。糖皮质激素的推荐意见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持续使用升压药即建议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

血液净化的意见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建议使用其他血液净化技术以及多黏菌素B包被滤器血液灌流。

在血液制品的使用上,输血策略仍然推荐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70 g/L ),不过指南应该吸纳了既往的反对意见,强调输血不应仅以血红蛋白水平为指导,而应总体评估患者临床状况,急性心肌缺血、严重低氧血症或急性出血者可放宽输血阈值。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仍不被建议使用。

2021版指南针对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如存在消化道出血,建议预防应激性溃疡,但2021版指南未就使用组胺受体阻滞剂还是质子泵抑制剂给出任何建议。

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in thromboembolism, VTE)的预防指南建议未进行更改,只要没有禁忌证则推荐使用VTE的药物性预防,并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但2021版指南不建议药物预防之外联合机械预防。

2021版指南对肾脏替代治疗的意见未进行更改,对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者建议连续性或者间歇性肾脏替代治疗;如缺乏明确的肾脏替代治疗指征则不建议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针对血糖管理仍维持原来血糖≥10 mmol/L(180 mg/dL)时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推荐,治疗的血糖目标8~10 mmol/L(144~180 mg/dl )。

2021版指南不建议静脉使用维生素C治疗脓毒症/感染性休克。

碳酸氢钠治疗的推荐意见是不建议为了改善血流动力学或下调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对感染性休克及低灌注引起的乳酸酸中毒患者使用碳酸氢钠治疗。

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如果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2)以及AKI〔AKI网络(AKI net, AKIN)评分2分或3分〕,则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治疗。

2021版指南对营养的意见只给出了1条意见:对可以耐受肠内营养的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建议早期启动(72 h以内)肠内营养。


2.6 远期结局与照护目标:

对于治疗目标,2021版指南仍然推荐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治疗的目标与预后,建议在72 h内制定治疗目标,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能对启动治疗目标讨论的特定标准给出建议。

2021版指南继续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可将姑息治疗原则(包括基于临床医生判断的姑息治疗会诊)纳入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与基于临床医生判断进行的姑息治疗会诊相比,2021版指南并不建议对所有的患者常规进行正式的姑息治疗会诊。

2021版指南建议可介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存活者及其家属加入"同伴支持小组(Peer Support Group )"以强化康复。

治疗的交接过渡,指南建议对于非常重要的信息需执行相应的交接程序,不过可惜的是,目前并无足够的证据能提供优于常规交接程序的特定结构化交接工具。

指南推荐对患者及其家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进行筛查(包括居住、营养、经济和精神支持),并转诊至可满足其需求的医疗环境。

指南建议在出院前以及后续的随访中,对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书面和口头的脓毒症知识教育(诊断、治疗以及ICU后/脓毒症后综合征)。

对于共同决策,建议临床团队提供机会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转出ICU后的诊疗和出院计划的制定中,以确保计划是可以接受并可行的。

对于出院计划,指南列出5条意见,分别是:① 建议在患者转至普通病房时执行重症交接程序方案而非常规交接;② 推荐在转出ICU或出院时协调用药方案建议;③ 推荐提供书面出院小结及口头告知,出院小结中应包含ICU住院情况、脓毒症相关诊断、治疗及脓毒症后常见损害等内容;④ 建议对出现新损伤的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其出院计划应包括由能够处理这些新发及其后遗症的临床医生进行随访。⑤ 与常规的出院随访相比,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对出院后早期随访提出建议。

对于认知疗法,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对早期认知疗法提出建议。

对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存活者而言,出院后随访的3条意见分别是:① 建议出院后进行躯体、认知以及情绪问题的评估与随访;② 建议进行重症病后随访(如果有);③对接受机械通气>40 h或者ICU住院时间>72 h者,建议出院后进行康复治疗。

以上内容节选自《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解读与展望



往期回顾↓↓↓

1201.png


1203.png


1.png

下期预告↓↓↓

2.png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