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血常规中常见感染相关指标异常的解读|常用感染指标

2024-03-19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作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张影

审校: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袁静


阅读要点

血常规中常见临床指标异常情况解读,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血常规是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其检测结果能够发现一些疾病的旱期现象,帮助患者及时确诊。它主要是对患者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血常规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诊断出相关疾病,并且能够对其他疾病的鉴别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外周血的有核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分析是诊断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初步诊断的基本指标。



成人白细胞波动在(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至2岁(11~12)×109/L。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成人为 10×l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故其增多和减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临床上白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基本一致。




0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是机体的主要防御体系。


(1)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合并白细胞增高常见情况如下。


1)急性感染: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及肠道病毒感染等也可以出现升高。而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低,常提示病情危重。


2)其他非感染因素: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血液系统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如下。


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感染、结核、布鲁菌病,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亦常减低。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及某些原虫感染(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时,白细胞亦可减少。


2)非感染性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系统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非感染因素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在感染出现时也可能不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的上升,这就需要与患者基础值对比。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即出现中毒颗粒时,会伴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剂积分显著增高。NAP是一种细胞内水解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NAP积分也可以作为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及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指标之一。在细菌感染时NAP积分增高明显;而病毒及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时变化不明显或稍增高;NAP积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02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参考值为0.5%~5%;绝对值为(0.05~0.5)×109/L。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寄生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等可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2)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可增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


4)其他: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03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其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其参考值为20%~40%,绝对值为(0.8~4)×109/L。



(1)淋巴细胞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直至4~6岁,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4~6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以下疾病。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2)典型的急性细菌感染恢复期、病毒所致急性传染病、结核病恢复期。


3)其他非感染性疾病:成熟淋巴细胞肿瘤、移植排斥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2)淋巴细胞减少:

1)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恢复期,出现典型的淋巴细胞减少。


2)HIV感染(选择性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3)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

04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和杀灭功能,可以清除异物、诱导及调节免疫反应,并且具有抗肿瘤活性。参考值为3%~8%,绝对值为(0.12~0.8)×109/L。单核细胞数量减低意义不大,其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


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2)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恶性病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单位体积每升(L)全血中,红细胞数量和其主要内容物血红蛋白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生成红细胞能力,并能协助诊断与红细胞有关的疾病。正常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参考值见下表。


红细胞表.png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等;


2)绝对性病理性增多:严重慢性心、肺部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或某些肿瘤性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等,一些骨髓增殖性肿瘤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并伴随不同程度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主要见于婴幼儿及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及妊娠中、晚期;病理性减少主要见于各种贫血。

血小板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严重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风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2)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及某些癌症患者等。


参考文献.png

作者


张影 主治医师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

1.张影(1).png

审校


袁静 主任医师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

袁静主任.png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