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引燃脏腑络病研究的燎原星火——《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即将付梓出版

2025-03-24作者:耿睿资讯

作者:河北省络学创新医药研究院 贾振华

《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肺络病防治研究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编写完成,即将付梓出版。全书36章85万字,分为理论、临床、药物三篇。厘清了肺络、肺之气络、气道、血(脉)络概念,解析了肺络助肺实现生理功能的核心作用,揭示了肺络病气络-气道-血络传变规律,明确了肺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方药,旨在提高呼吸系统重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呼吸慢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水平。


该书是在吴以岭院士既往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创建络病学中医新学科的基础上,围绕络病学科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重要领域—脏腑络病证治规律研究的首部专著,为络病证治共性规律与脏腑生理及病理的差异化特征紧密结合推动脏腑络病证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PART01

从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历史坐标和时代交叉点分析其学术价值


络病理论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辨证治疗规律的临床学科,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机状态及过程,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两千多年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络病学说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通络方药,奠定其临床证治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络病中医学重要病机概念,形成了历史上络病理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但毋庸讳言,由于中医学发展史上长期存在重经轻络现象,络脉与络病理论始终未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正如清代喻嘉言所说:“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清代叶天士亦言:“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吴以岭院士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证治研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创立络病学中医新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出版反映络病证治的《络病学》专著,反映学科分支气络学说的《气络论》与脉络学说的《脉络论》,三部专著奠定络病学科理论基础。《络病学》专著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在全国40余所高校开课;发起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属络病分会,推动建立30个省级络病专委会及加拿大、美国、欧洲、泰国络病学会。“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脉络学说构建及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取得重大突破,获2019年医药卫生领域唯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列入2012~2022年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位列“新学说新学科形成”首位。创建“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中医药成果转化新模式,围绕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取得重大突破,“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列入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上述开创性研究工作被称为“中医络病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的学术价值应从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发展的历史坐标和时代交叉点上去探寻。络病的三个里程碑推动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建立与发展。《黄帝内经》建立完整经络系统,奠定络病学说理论基础,并借助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体系。东汉张仲景首开脏腑辨证之先河,结合通络治疗提高了肝着、虚劳、疟母治疗水平,奠定络病证治的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将通络治疗进一步用于癥积、痹证、中风、虚劳、痛证等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上述先贤的临床实践反映了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历史规律,络病证治发展滞后必然制约脏腑辨证深入发展及难治性疾病疗效的进一步提高,正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感慨:“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站在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发展的时代交叉点上,络病证治第四个里程碑的研究成果为二者深入结合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契机,既是络病学科深入发展的方向和领域,也是致力于络学研究的多学科专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PART02

 肺络病证治体系的构建密切结合临床又在指导临床实践中不断升华完善


肺络病证治体系的构建遵循着历史文献挖掘-指导临床实践-形成创新理论-再指导临床-升华完善理论的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首先从应对近20余年新发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取得显著成效开始。传承清代叶天士内伤疑难杂病“久病入络”病机观点,创新提出“新感入络”,将络病概念范畴扩展至外感温热病领域。提出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属“肺疫”范畴,揭示肺疫“气络-气道-血络”传变规律、病机特点及证候特征,明确引起肺“换气转血”障碍影响通气换气功能导致迅速转重的关键因素。提出“卫气同治、表里双解,截断病势、先证用药,整合调节、多靶治疗”早中期积极干预策略,为“异病同治”阻断肺疫由“气络-气道”至“血络”的传变途径奠定理论基础。


面对新发病毒类呼吸吸系统传染病没有临床治疗经验可以借鉴的窘境,2003年应对SARS期间,系统梳理两千年中医药抗疫用药经验,建立“文献挖掘+大数据分析+临床荟萃”方法,指导创制专利中药连花清瘟组方,以东汉麻杏石甘汤和清代银翘散为基础方清瘟解毒、宣肺泻热;汲取明代吴又可疫病治疗经验配伍大黄通腑泄肺先证用药、截断病势;结合肺疫病机特点加入补气清肺红景天、芳香辟秽广藿香,体现肺疫积极干预组方特色。


SARS期间连花清瘟特批作为医院制剂省内用于疫情防控,通过国家药审绿色通道获批唯一中成药,抑制SARS病毒作用列入说明书。甲流期间首先开展随机双盲、奥司他韦对照、多中心循证研究证实连花清瘟具有综合干预优势,列入《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及甲流防控储备用药,入选2009年《科技日报》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抗击“甲流”发挥了重大作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冠疫情期间率先开展随机对照、开放/双盲、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前瞻性/回顾性队列研究,证实其防治结合临床优势,在国内外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因在国际上首先发表中医药抗击新冠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章,产生了重大国际学术影响,显著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指导外感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研制另一创新中药连花清咳片,基于外感咳嗽风热袭表、痰热壅肺、气道壅阻病机特点,确立宣肺泄热、化痰止咳治法,以麻杏石甘汤与清金化痰汤为基础方化裁形成。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显示连花清咳片可改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咳痰症状。药效学研究显示出连花清咳片“化痰止咳”针对气道黏液高分泌,发挥减少痰液生成、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特点。连花清咳片“化痰止咳”改善气道壅阻作用,不仅有效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对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也发挥着“异病同治”作用,对基于肺络病证治“气络—气道—血(脉)络”传变规律揭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共性病机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重经轻络、重经轻脉现象长期存在,历代虽有肺朝百脉之论,也是配合肺主气司呼吸及辅助心主血脉功能。在肺络病证治规律研究中系统提出肺之血(脉)络病变的基本病机、证候类型及辨证论治方案,突破了历代重视肺主气而忽视其主血脉(络)的功能。系统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络—气道—血(脉)络”传变规律,根据《素问•逆调论》所言“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之病人也微……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肺之血(脉)络贯穿于COPD从轻到重的整个病变过程。


基于中医血(脉)络与西医微血管包括微循环解剖形态学同一性,提出基于肺微血管保护的COPD干预新策略,这对于突破当前以改善气道炎症为主的治疗现状,早期干预提高COPD的临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PART03

 肺络病证治构建吸纳现代科技,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结合,推动呼吸系统疾病整合医学发展


肺之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肺之血(脉)络与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从气络-气道-血(脉)络关联互作关系进一步整合解析肺脏生理及肺络病病理机制。气络、气道、血络共同参与肺脏生理功能维持及病理状态下病机传变过程,提示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与血管及气道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准确把握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本质。


哺乳动物体内包括肺在内的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由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的结构细胞,是独立于造血免疫细胞的器官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器,存在高度器官特异性的复杂免疫基因活动和调节,并与造血免疫细胞之间发生着广泛相互作用。结构细胞的这种关键调节作用首先会在全身性病毒感染时触发,病毒感染后宿主面临的挑战是减轻病原体负担,修复组织损伤以维持功能,这一过程包括呼吸系统结构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与免疫细胞复杂交互作用,最终决定感染临床结局。


同样在COPD、肺间质纤维化等呼吸系统重大慢病中,不同病程阶段也伴随着结构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介导损伤与修复的病变过程,但目前治疗方法和药物均未触及到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基于肺络病“气络-气道-血(脉)络”传变规律,为呼吸道结构细胞与免疫细胞交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中医原创思维,有助于揭示呼吸系统疾病核心病理机制,寻求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提高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和重大慢病的防治水平。


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为呼吸系统重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重大慢病防治提供了中医原创理论指导,形成了呼吸系统重大疾病防治中西医协同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其临床防治水平并推动中西医结合呼吸学科发展。希冀该书的出版作为星星之火,引燃脏腑络病证治规律研究而成燎原之势,不断推动络病学科深入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及走向世界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