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晓泓 徐夏莲
指导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丁小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春应肝而养生”,春天与肝脏相对应,春季养生主要是养肝。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此时节,养身需养好肝才能护好肾。
西医方面,肝脏与肾脏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关联。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减少肾脏血流,诱发急性肾损伤。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不仅损害肝脏,还可引发IgA肾病、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形成对肝肾的“双重打击”。此外,肝癌及其治疗也可能通过免疫异常引发肾脏损伤。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强调肝脏的血液储存与调节功能与肾精生成密切相关。肝血滋养肾精,肾精又促进肝血生成,二者相互依存,任何一方失衡都可能影响另一方健康。当肝功能受损时,肾脏需承担更多排毒任务,影响肾精储备,甚至加速肾病进展。因此,慢性肾病患者更应注重肝脏养护,以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疾病进展。
提到养肝,许多人想到药物调理和滋补品。然而,养肝并不一定需要昂贵的中药或保健品。春季属“木”,而肝脏也属“木”。春天万物复苏,是肝脏最适宜修复和调养的时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增强肝脏活力,更为全年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以下是一些简单且有效的养肝方法:
情绪管理:稳定情绪,疏肝解郁。
春季肝气生发,情绪波动容易加剧。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情志”,愤怒是肝脏的情志表现,过度发怒会损害肝脏的疏泄功能。因此,春季养肝的关键之一在于学会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起伏给肝脏增加负担。
作息规律:优化肝脏修复时段。
中医提倡“春三月,夜卧早起”,强调规律作息对肝脏健康的重要性。肝脏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为活跃,这是其解毒和代谢的关键时段。熬夜会打乱肝脏的修复节奏,因此,养成早睡的习惯尤为关键。正如中医经典所言,“人卧则血归于肝”,建议在晚上11点前入睡,以便肝脏在最佳时段进行修复,促进全身健康。
饮食调理:省酸增甘,巧用“青”与“黑”。
饮食是春季养肝的重点。春季肝气旺盛,饮食应以疏肝养脾为主,宜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增加甘味食材,以防肝气过旺而克伐脾土,引发脾虚。这里的“甘味”并非指甜食,而是指如大枣、蜂蜜、枸杞、芡实、山药等能补益脾气的食物。此外,“青色入肝经”,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也可疏肝理气,促进肝脏健康。根据“肝肾同源,黑色入肾”的中医理论,还可适量摄入黑米、黑豆、黑芝麻、木耳等黑色食物,不仅滋养肾精,还有助于间接养护肝脏。对于慢性肝病患者而言,饮食应谨慎,需控制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肝脏的毒害。
合理用眼:缓解视疲劳,保护肝血。
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用眼过度成为普遍现象。中医认为“久视伤血”,而“肝主血,肝开窍于目”。长期用眼过度会消耗肝血,影响视力,甚至加重肝脏负担。因此,建议科学用眼,定时休息,通过户外活动缓解视觉压力,从而减轻肝脏负担。
适度运动:激活肝脏的解毒与代谢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筋”,而春季是养筋的最佳时期。适度运动不仅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能帮助疏肝解郁、增强免疫力,但应量力而行,避免过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瑜伽等温和的有氧运动,既能舒展筋骨,又能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气血损耗。
结 语
春季是肝脏最活跃、最容易修复的时节。通过情绪管理、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科学用眼和适度运动,能够帮助肝脏焕发活力,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慢性肾病患者养肝需谨慎,减少药物及保健品的滥用,以免适得其反。在这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不妨多关爱自己的身体,科学养肝护肾,用健康点亮每一天!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