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郑建铭、林思然、梁俊、李莉、刘红、钟文、邵凌云、张文宏
一名38岁的女性患者,间断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2年余,广谱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疗效均不佳。最后真凶“接连”浮出水面……此病例的IFN-γ自身抗体阳性是怎么回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有什么特点?该怎么治疗?请往下看。
前情回顾:华山感染病例 |间断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广谱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疗效不佳,真凶到底是谁?(1)
华山感染病例 |间断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广谱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疗效不佳,真凶到底是谁?(2)
华山感染病例 |间断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广谱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疗效不佳,真凶到底是谁?(3)
本文病例中患者血浆IFN-γ自身抗体阳性,因此有反复发生的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根据既往文献报道,IFN-γ自身抗体滴度极高,可在多个水平上阻断IFN-γ的功能。在体外实验中,IFN-γ自身抗体可阻断IFN-γ相关的下游信号通路,含该抗体的血浆可抑制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pSTAT1基因(IFN-γ下游基因)的翻译和表达。因IFN-γ是抵御胞内病原体的重要细胞因子,具有IFN-γ自身抗体的患者易患胞内寄生菌导致的感染,包括分枝杆菌(MTB和NTM)、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组织胞浆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并导致的播散性感染。此外,有IFN-γ自身抗体的患者也更易出现皮下和弥漫性水痘带状疱疹的再激活。与该抗体相关的反应性皮肤病中,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最常见,其次为结节性红斑,脓疱型银屑病和皮疹性脓疱病。
2012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统计了HIV阴性的不同人群中IFN-γ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该研究纳入了5组人群,分别为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患有其他机会性感染的患者(伴或不伴NTM感染)、播散性结核感染的患者、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在这些人群中,拥有高滴度IFN-γ自身抗体的人分别占81%、96%、11%、2%和2%。这项研究说明在播散性NTM感染或其他机会性感染的人群中,IFN-γ自身抗体阳性率很高。迄今为止,已经报道的存在IFN-γ自身抗体的患者以前都是健康成年人,其中大多数是亚洲出生的亚洲人。这一点说明该抗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区特异性。IFN-γ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会有慢性炎症或慢性感染的特征,包括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CRP和/或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以及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然而,通常这些患者的包括正常数量的CD4 + 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正常的IFNγR1表达水平的免疫学参数是正常的。
对于该类患者,治疗的重点是针对已有的感染进行相应的抗菌治疗。有研究试图通过给予外源性IFN-γ来克服抗IFN-γ抗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2017年一项研究利用利妥昔单抗来治疗IFN-γ自身抗体阳性的播散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患者,患者经过抗分枝杆菌的治疗,仍然存在持续发热及骨骼病灶进展,后予每周一次375mg/m2的利妥昔单抗治疗4个疗程后,骨骼的病灶就停止进展了。另外有一些研究尝试通过血浆置换术来降低自身抗体水平,这些病例在治疗后均有临床反应,IFN-γ自身抗体水平和中和能力相应降低,但是目前这些方法的应用并不成熟,未来需要良好的对照研究来评估这些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此前称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感染多发生在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南方地区。长期以来,马尔尼菲篮状菌被认为是艾滋病(AIDS)的三大机会性感染源之一。1973年Di Salvo AF等人报道了第一例人类自然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病例,随后10余年,泰国、中国香港和内地南部又出现了零星病例。1988年以后AIDS流行到东南亚,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自1990年中期以来,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免疫缺陷人群中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包括因器官移植或自身免疫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IFN-γ自身抗体阳性或者接受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靶向疗法的人群。近十余年来,我国内地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人中, AIDS患者占88%,非AIDS患者中免疫缺陷人群和免疫正常人群分别占39%和61%。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局限型多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播散型常累及肺、肝、皮肤、淋巴结等多个组织器官。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多为播散型。在未感染HIV的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常见临床特征包括发烧、全身乏力、体重减轻、皮肤和软组织病变、肝脾肿大、淋巴结病、咳嗽和呼吸困难。一些患者还有骨关节受累和腹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类似于克罗恩病的终末回肠炎引起的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较不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气管纵隔瘘和由于颅内病变引起的癫痫和神经混乱等神经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经常显示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贫血、血小板增多、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和包括CRP和ESR在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肺部受累患者可有各种胸部X线的异常表现,包括单叶或多叶实变,空腔,间质浸润,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以及由于纵隔和肺叶病变导致的肺门阴影增大等。
2013年Rathakarn Kawila等人回顾性分析了116例HIV感染和34例非HIV感染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发现这两组人群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与感染HIV的患者相比,未感染HIV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年龄更大,发烧、脾肿大和脐窝凹陷状皮肤病变的可能性较小,患有Sweet综合征和骨骼关节感染的可能性更大。HIV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患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后的死亡率分别为20.7%和29.4%。
马尔尼菲篮状菌培养阳性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的金标准。各种临床标本中骨髓和淋巴结标本培养最敏感,其次为皮肤、血标本等。因该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与结核、NTM等有相似的易感因素和重叠的临床表现,且马尔尼菲篮状菌组织培养需时长,阳性率低,易延误早期的诊断及治疗。2016年一项荟萃分析基于1996-2017年间在泰国、越南和中国的632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病例,评价了快速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论是: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的快速诊断敏感性84%,特异性100%;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诊断方法敏感性82%,特异性99%。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报告了通过二代测序方法快速诊断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病例,表明快速诊断方法未来在该病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以及HIV相关感染病学会共同发表的指南,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的治疗分为诱导期和巩固期,诱导期推荐2周的两性霉素B治疗,巩固期予伊曲康唑400 mg qd治疗10 周。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再辅以口服伊曲康唑 200 mg qd或伏立康唑200mg bid维持治疗,直至细胞免疫功能恢复(CD4+ T 细胞>100/μL);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无须维持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可直接以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口服治疗。
本文由作者授权中国医学论坛报发表,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