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吉训明教授团队发表脑静脉窦血栓专用取栓支架的结构设计与安全有效性研究

2025-02-24作者:壹生君资讯
非原创

2025年2月14日,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题为“Dumbbell-shaped thrombectomy device f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us removal with controllable axial and longitudinal maneuverab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脑静脉窦血栓负荷量大,管腔直径大、管径迂曲和内壁结构复杂特点,采用镍钛合金丝立体编织技术制备专用取栓支架(Venus-TD),具有取栓网可旋转、长/径比可调和双向抽拉碎栓功能,可实现快速、高效的静脉窦再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明副教授、宋宝莹硕士、吴艳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研究员,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玉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姜缪文副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



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罕见的卒中类型,主要累及青年人群及孕产妇,其发病隐匿,诊断困难,经标准抗凝治疗后仍约20%患者预后不佳。现有指南推荐对重症患者或抗凝治疗仍进展加重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但目前多使用动脉取栓器械,而动脉取栓支架在尺寸和物理性上无法匹配颅内静脉生理结构和血栓特点,成为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痛点和难点。


研究团队通过立体编织技术,利用镍钛合金丝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双球形血栓切除装置(Venus-TD装置)。该装置具有手动可调节的长度/直径比(2.6–14.0),能够灵活适应不同血管口径,并具备双向操作能力。通过计算建模和体外实验,研究团队评估了该装置的机械性能,并在猪动物模型中验证了其捕获和移除血栓的能力。在动物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猪的颈静脉血栓模型,使用Venus-TD装置成功移除了血栓,实验中未观察到血管穿孔或撕裂等不良事件发生。随后,研究团队在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中对10名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显示,使用Venus-TD装置后,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栓体积显著减少(12,855.3 ± 6,417.1 mm³ vs. 2,373.1 ± 2,759.0 mm³,P < 0.001),10名患者全部实现再通,其中6名患者实现完全再通;未观察到主要出血性并发症、新发症状性颅内出血、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随访90天,8例患者获得功能独立(mRS 0-1),所有患者实现功能良好结局(mRS 0-2分)。


图片

Venous-TD的双球编织结构及长径比可控性操作成功实现脑静脉窦再通


Venous-TD作为国际首个专用于脑静脉血栓的取栓支架,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在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仍需要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得到验证。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02220、82027802、82171278和61975017)、北京市科委转化医学研究专项(Z221100007422023)、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扬帆项目临床医学发展专项(YGLX202325)和首都健康促进与研究基金(2024-2-2017)等支持。


END


来源:宣武医院、科技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