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们这代人,与祖国共同成长,血脉相连,无论经历了什么,都特别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很多东西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包括道德观、责任感、对自己的要求等等,它们就像烙印一样印在了心底。”
一、“上大学给我人生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
“1948年,母亲在山东解放区怀孕,南下到上海,呱呱落地的我迎接了新中国第一声礼炮,从此与祖国共同经历了70年的风风雨雨。六七十年代下乡大潮席卷全国,我不可幸免来到内蒙兵团,6年后回京,分配在朝阳门医院成为地段保健医,医学知识的匮乏使我产生了强烈的深造愿望。”
恰当此时,高考制度恢复了。29岁的年龄,老高一的学历,被耽误已整整10年的学业拿起来困难重重。朋友们好心劝说,上什么大学,赶紧结婚吧。但是复旦大学毕业的父母坚决支持,他们对孟小英说,一定要上大学,很多东西要靠自己争取!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在家人和保健科老师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北京第二医学院。“上大学给我人生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对我们‘老三届’来说,这个机会尤其宝贵,我非常珍惜。同班同学们都比我年轻约10岁,基础知识也比我扎实,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至于为何选择了儿科,孟小英有着自己的想法:“我喜欢学医但又害怕与成人打交道,孩子们特别单纯,天真可爱,所以我第一志愿就报了儿科”。毕业后她留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儿内科,因工作需要1988年转到教育处,在儿科医学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20年,同时坚持出门诊。尽管工作压力大,挣得也少,但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为儿科医生,挑起儿科医学的栋梁,孟小英觉得很幸福。“能够从事世界上最崇高的两个职业是老天给我的眷顾。”
二、“如果不学习,我感觉这一天都白过了”
儿科医生的忙与累,收入低下是众所周知的。北京儿童医院一年300余万人次的门诊量,医生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10小时、12小时是常有的事。回家后的时间也不属于自己,找文献、查资料,学习新知识,为病儿找寻更好的治疗方法。孟小英教授说,“干了医学这一行,就是累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一天不学习,没有知识的增长和收获,感觉这一天都白过了”。
作为老师看到学生们在临床上的打拼特别心疼,“看到他们很晚了才下手术,才正经吃上一顿饭,有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得了心肌炎,实在是太辛苦了!”
2009年退休时,孟小英攒下来的公休假有200多天,她笑着说,“有的同事比我还多,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脑子里没有休假的概念。退休后我才知道,除了工作和学习,生活原来还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三、“我喜欢临床工作,感谢家长们对我的信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期跟孩子们打交道的原因,孟小英教授脸上总是带着笑,“我喜欢做临床,家长和孩子们都不叫孟大夫,他们一声声孟奶奶,叫得我心里可甜了”。与信任相伴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病人和家长对医生的信任,实际上是给医生无形的压力。孩子是全家的命根子,我特别理解家长,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孩子们病好了”。
儿科被大家称为“哑科”,小患者不会和医生交流;儿科疾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多变,增加了诊断和治疗难度。病人再多,必须坚持首诊负责制,孟小英说,“看不明白的病人不会轻易放走,那样回家我会睡不着觉的”。
退休后孟小英来到社会资本举办的儿童医院出诊,在这里病人少了,沟通时间更充裕了,“除了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外,我可以详细地跟家长交流,告诉他们什么情况可以在家观察、如何护理、什么情况必须来医院等等,必要时第二天会打电话追踪孩子的病情。我跟很多家长变成很好的朋友,我们互相信任,共担风险,让孩子免除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痛苦。家长也在成长,有些小问题他们学会自己在家解决、不来找我了,我会特别欣慰。家长总说感谢我,其实我特别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配合和宽容。”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孙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