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循证助力晚期TNBC一线治疗迎暖春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1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Optimising first-line subtyping-based therap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FUTURE-SUPER): a multi-cohort,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针对三阴性乳腺癌一线分型治疗的优化研究(FUTURE - SUPER):一项多队列随机Ⅱ期试验]

发表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IF(2024):41.6]

通讯作者:邵志敏 江一舟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推荐理由


三阴性乳腺癌复发风险高,预后差,且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传统化疗策略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基于“复旦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正在突破疗效瓶颈,有望引领乳腺癌诊疗模式的又一次变革。作为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邵志敏教授以乳腺癌精准分型探索为目标,多年来带领团队深耕创新,从“复旦分型”到“FUTURE-SUPER”,形成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完整闭环,充分实现了方案创新、理论创新和合作创新,为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BCTOP平台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突破,对提升我国乳腺癌诊治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深远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中国方案”定会熠熠闪耀,改变乳腺癌的治疗格局。


研究简介

明确分型,精准施策,“复旦分型”

助力开创TNBC分型精准治疗先河


TNBC因雌、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均为阴性而得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化疗是主要系统治疗手段。该疾病长期缺乏精准治疗的靶点,临床疗效远比其他类型乳腺癌要差,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其分子本质和治疗策略仍需深入研究。


2019年,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首次绘制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全景图谱”,结合大样本基因特征、转录组学和临床疗效分析数据,将TNBC细分为具有不同分子特征和治疗靶点的四种亚型,即腔面雄激素受体型 (LAR)、免疫调节型(IM)、基底样免疫抑制型 (BLIS)、间质型 (MES),“复旦分型”由此诞生。随后,邵志敏教授团队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TNBC潜在治疗靶点并提出精准治疗策略(即“分型精准治疗”)。相关研究发布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入选中国重要医学研究进展,为TNBC的分型精准治疗之路奠定了基础。


靶/免助阵,获益显著,

FUTURE-SUPER研究晚期TNBC一线治疗立新功


为进一步验证“复旦分型”的临床价值,邵志敏教授团队专门开展了FUTURE伞型临床试验系列研究。经分型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患者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由既往不足10%被提升至29.8%,其中接受免疫联合治疗(PD-1抑制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IM患者的ORR达 43.5%,这些结果提示基于亚型的治疗策略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FUTURE研究的成功,打开了以“复旦分型”为基础的精准诊疗策略探索思路。研究团队乘胜追击,进一步将该分型的应用前移至晚期TNBC的一线治疗领域,FUTURE-SUPER随机对照伞型临床试验就此展开,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FUTURE-SUPER研究是一项针对mTNBC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伞型Ⅱ期试验,旨在进一步评估基于分子亚型和基因组标志物的精准治疗在mTNBC一线治疗中的疗效。研究共入组139例mTNBC或局部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根据TNBC亚型和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分为5个治疗臂,并按1:1随机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的标准化疗(对照组)或Nab-P联合靶向/免疫药物精准治疗(精准治疗组),具体方案如图1。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每个队列中的PFS、OR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图1 研究设计


结果显示,在为期22.5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精准治疗组的中位PFS显著长于对照组(11.3个月 vs 5.8个月)(图2),其中,IM亚型(Nab-P+法米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对比Nab-P)是中位PFS获益幅度最大的亚型,绝对获益高达8.6个月(15.1个月 vs 6.5个月)(图3A),是目前已知国际国内最佳生存获益。其次BLIS/MES-PI3K/AKTWT组中位PFS获益5.2个月(9.1个月vs 3.9个月)(图3B),打破了靶向治疗在TNBC中的使用限制。此外,精准治疗组的ORR高达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8%。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进一步的高通量生物标志物分析正在进行中,有望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图2 全体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数据


图3 IM与BLIS/MES-PI3K/AKTWT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数据


作者简介


邵志敏 教授
通讯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博士生导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

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江一舟教授
通讯作者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焦临床难题“三阴性乳腺癌”开展系列研究,建立并完善三阴性乳腺癌的四分型体系,针对高危亚型开发治疗新靶点,形成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显著提升患者疗效

通讯作者发表Cancer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Research、Nature Cancer、Nature Genetics等期刊

获得达摩院青橙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银蛇奖”一等奖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