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功能性便秘(FC)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一项多地区大样本的调查显示,FC患病率为6%。上海地区FC患病率为2.9%;台湾地区为8.5%;香港地区为14.3%。城市女性FC患病率为15.2%,农村为10.4%,城市高于农村。功能性便秘女性患病率为8%,明显高于男性的4%。目前国内有关功能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患病率存在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和所应用诊断标准的不统一亦有影响。
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修订。2013年中华医学会再次对“指南”进行相关修订,对便秘的定义、诊断、治疗等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特殊人群便秘的治疗原则及便秘治疗药物的循证医学依据等。中医方面,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但目前尚无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相关共识意见。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中西医消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以Delphi法征询意见,并将最终形成《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疗效,规范临床过程,满足科研需要。
概念
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诊断标准。属于中医学“便秘”、“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范畴。
西医诊断标准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参照罗马Ⅳ标准,需要排除肠道及全身器质性因素、药物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并符合以下标准:
(1)必须符合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25%的时间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时间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参照布里斯托粪便量表1-2型);③至少25%的时间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时间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⑤至少25%的时间排便需要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⑥每周自发性排便少于3次。
(2)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IBS-C的诊断标准。
诊断之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如患者符合阿片引起的便秘(OIC)的诊断标准,就不应该诊断为FC,但临床医生要注意FC和阿片引起的便秘二者可重叠。
中医分型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传统分型方法较多,本共识拟采用病因病机结合的分型方法将FC分为热积秘、寒积秘、气滞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七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临床上亦可见各种兼夹证型。
治疗
1.一般治疗
(1)功能性便秘患者应保证摄入充足水分以及足够的膳食纤维
推荐成人每天1.5-2.0L的液体摄入。成人膳食纤维的推荐量是每天至少20-30g,指导患者“小剂量开始和缓慢增加”的策略。适量食用能润肠通便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甜杏仁等。
(2)适度运动可改善便秘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缓解便秘,有利于肠道气体排出,改善腹胀。可适当进行如揉腹、提肛运动、步行、慢跑、太极、八段锦等。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量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3)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2.药物
(1)容积性泻药(膨松药)
通过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主要用于轻度FC患者,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常用容积性药物包括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非比麸等。
(2)渗透性泻药
渗透性泻剂产生的肠腔内渗透压梯度可促进水和电解质分泌,从而降低粪便的硬度、增加粪便体积,继而促进肠道蠕动。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拉克替醇、甘露醇)和盐类泻药(如硫酸镁、柠檬酸镁、磷酸钠和磷酸氢二钠)。乳果糖15-30ml/次,2次/d,能够改善轻度至中度FC患者的症状,不良反应包括剂量依赖的腹部绞痛和腹胀。过量应用盐类泻药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
(3)刺激性泻药
刺激性泻剂是一类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增强肠道蠕动和肠道分泌的泻剂。包括二苯基甲烷类(如比沙可啶,匹可硫酸钠,酚酞类),蒽醌类(如鼠李皮,芦荟,番泻叶,大黄等)、蓖麻油等。短期按需服用比沙可啶安全有效。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酚酞可能有致癌作用,该药已被撤出市场。目前对长期使用蒽醌类泻剂能导致肠道结构性或者功能性的不良反应尚有争议。临床上应继续观察刺激性泻药的不良反应,尤其要注意长期应用刺激性泻剂可能引起的肠神经损害、结肠黑变病等问题。
(4)促动力药
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慢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高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普芦卡必利能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5)氯离子通道激活剂
鲁比前列酮能激活2型氯离子通道,致大量液体进入肠腔,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但鲁比前列酮在我国尚未被用于临床治疗。
(6)鸟苷酸环化酶C(GCC)激动剂
利那洛肽作用机制为激活GC-C,促进肠腔内液体分泌,加快肠传输。利那洛肽主要作用于消化道,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全身不良反应较小,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
(7)回肠胆汁酸转运抑制剂
Elobixibat是一类高选择性回肠胆汁酸转运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为剂量依赖型腹部绞痛和腹泻。目前在北美进行ElobixibatⅢ期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对慢性便秘和IBS-C患者的疗效。
(8)灌肠药和栓剂
通过肛内给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便秘合并痔者可用复方角菜酸酯制剂。
(9)微生态制剂
多项荟萃分析显示益生菌能够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
(10)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
A型肉毒素注射可以在肌电图或超声引导下注射于耻骨直肠肌环处,分别在截石位3、6、9点注射。可以暂时阻断错误的条件反射,降低肛管压力。适用于肌张力较高,肌肉弹性好,不伴有直肠感觉功能减退者。常与生物反馈联合使用,可缩短疗程及提高远期疗效。
注:只摘要概述及第四节西药部分,中医药治疗及其他内容略。
转自:消化界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26(1):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