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学笔记 | 学会这几点,风寒、风热感冒用药不踩坑!

2023-10-27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以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普通感冒常见的有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系常见的有自限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大部分由病毒引起,但也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常见有鼻塞、喷嚏、头痛,伴有或不伴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治疗原则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激发细菌真菌感染。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用药


风寒感冒通常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一般是受风着凉、淋雨或者体内积寒已久等导致。在风寒感冒阶段,会出现流清水样鼻涕、畏寒、头昏、咳稀痰等症状。在感冒初期,多喝温开水或者姜茶、休息等方式,病人也可缓解或者痊愈,如果进一步需要药物治疗,则在治疗上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主。

风热感冒是人体存在内热的情况下,由于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受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而发病。也有病人感冒初起是感受风寒,而后邪气入里化热,随后呈现风热之证。在风热感冒中,除了病毒感染外,部分是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表现为发热重、脓鼻涕、痰液黏稠且呈黄色或黄绿色、喉咙干痛、咳嗽、扁桃体充血肿大等。治疗上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为主。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发病机理不同,故用药也有很大的区别,其常用药物见下表

类型

共同症状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常用药物

风寒感冒

鼻塞、喷嚏、头痛、咽红干痛

畏寒、发热无汗、流清涕、吐稀痰、四肢酸软或酸痛

辛温解表、发散风寒

九味羌活丸、理肺丸、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杏苏感冒颗粒等

风热感冒

发热重、流黄浊涕、痰液黏稠且呈黄色、舌尖红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

市面上的抗感冒药种类繁多,我们可以根据其说明书中的成分以及功能主治来选择合适的药品。

如果着凉感冒伴有畏寒、鼻塞、流清涕、四肢酸软等症状,属风寒证,应该选择含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等功效的药品,风寒感冒药组方通常含有荆介、柴胡、防风、麻黄、桂枝、党参、生姜等成分。

图片


如果感冒伴有发热、恶风、咽干甚至咽痛、流黄浊涕、咳浓痰等症状,属风热证,治疗上通常选择组方含有含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桑菊等成分的药品,如下图:

图片


预防感冒小妙招


1、密切接触会有传播病毒的可能,要注意相对隔离;

2、勤洗手是减少感冒的有效方法;

3、加强锻炼、生活规律、注意营养,避免骤然受凉或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


四、敲重点

1、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患者充分休息、补充水分或者服药就能痊愈;

2、如需服用感冒药,应结合临床表现、药品成分以及功能主治来选用药物;

3、感冒用药不宜超过7天,如果症状仍未明显好转或消失,或症状加重、有并发症等,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给予进一步治疗。

作者: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临床药师 张燕芬

编排:东莞市石碣医院主管药师 姚淑仪

来源:PSM药盾公益


往期推荐


药学笔记 | 七种常用胃黏膜保护剂,服用有讲究

药学笔记 | 别让幽门螺杆菌成了你的下酒菜

药学笔记 | 复方氨基酸的区别与合理使用

药问药答 | 布洛芬vs乙酰氨基酚,这两种儿童退烧药你用对了吗?

药学笔记 | 信必可都保的正确使用方法

药学笔记 | 感冒服药有学问,分清病毒和细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