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ASH 2024】牛挺教授团队3篇口头报告亮相,探索骨髓纤维化、噬血细胞综合征和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创新疗法

2024-12-07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18.jpg

第66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于2024年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召开。作为血液领域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吸引全球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重磅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今年的ASH会议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团队陈俐娟、季杰、朱晋冰将于当地时间8日和9日发表精彩的口头报告,展示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此外,牛挺教授将在ASH会议现场接受本报记者的视频采访,敬请广大读者期待。



01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37.png

中文标题:新一代JAK2/FLT3抑制剂马来酸氟诺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的首个人体I/Ⅱa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第一作者:陈俐娟


背景

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与贫血、脾肿大及全身症状相关的髓系恶性肿瘤。马来酸氟诺替尼(FM)作为新一代JAK2/FLT3抑制剂,与已上市的仅结合JAK2 JH1结构域的JAK2抑制剂不同,FM能够同时结合JAK2的假激酶结构域(JH2)和激酶结构域(JH1),对JAK2表现出极高的选择性,且对JAK2和FLT3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nM和15nM,对JAK1和JAK3的选择性则超过600倍。本项多中心Ⅰ/Ⅱa期研究旨在全面评估FM在MF患者中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安全性及临床活性,为后续Ⅱb期研究的中危或高危MF患者提供推荐剂量。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年龄≥18岁、患有原发性MF、继发性MF(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MF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MF)、动态国际预后评分系统(DIPSS)至少为中危-1至高危、可触及脾肿大,且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JA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剂量递增阶段,患者按相应剂量服用FM片剂(25mg、50mg、100mg、150mg、225mg和325mg)。在单次给药阶段(第一天至第4天),患者第一天口服一次FM;在多次给药阶段(第5天至第21天),患者每日口服一次,持续14天。在延长给药阶段(第23天起),每个周期采用连续空腹给药方案,每日一次,持续14天。在扩展阶段,患者将每日口服一次FM,以14天为一个周期,共进行12个周期的治疗。如果研究者认为患者在完成12个周期(约6个月)的治疗后可能持续获益,则患者将继续接受FM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本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FM的安全性、耐受性、剂量限制性毒性(DLT)、MTD以及药代动力学(PK)特征,次要终点为第24周时经CT/MRI确认的脾脏体积较基线缩小(SVR35%)的受试者比例,以及触诊和症状改善的响应(TSS50)。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MF患者,其中25例(80.64%)为原发性MF,5例(16.13%)为继发性MF,1例(3.23%)为血小板增多症。在入组时,14例(45.2%)患者存在2~3级贫血,5例(16.1%)患者依赖输血;7例(22.6%)患者在血小板分级为1~2级。1例患者在剂量递增阶段因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而被排除在本分析之外,该患者接受C2治疗后达到了血液学缓解。共有30例MF患者接受治疗,其中15例处于剂量递增阶段,15例处于剂量扩展阶段(每日一次服用100毫克)。最大耐受剂量为225毫克/天。在第1周期的第1阶段,无患者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截至2024年9月5日,已有22例患者完成12个周期的治疗,其中17例(占已完成治疗的22例患者的77.3%)在第24周时SVR≥35%,包括剂量递增阶段的8例患者(占该阶段11例患者的72.7%)和剂量扩展阶段的9例患者(占该阶段11例患者的81.8%)。6例患者在第24周时骨髓纤维化明显改善,其中2例处于剂量递增阶段,4例处于剂量扩展阶段。最佳SVR≥35%的患者比例为86.7%(25/30),最佳总症状评分降低50%(TSS50)的患者比例为76.7%(23/30)。


亚组分析发现,入组前是否暴露过JAK抑制剂的患者在脾脏反应率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对于过JAK抑制剂的患者,第24周时的SVR≥35%率为77.8%(7/10);而对于未过JAK抑制剂的患者,SVR≥35%率为76.9%(10/12)。超过80%的患者在2个周期内达到SVR≥35%的脾脏缩小和疾病相关症状改善反应(TSS50)。


常见的≥3级血液学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为贫血(50%)、血小板减少症(29.0%)、白细胞计数减少(19.4%)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16.1%)。常见的≥3级非血液学TRAEs为肺炎(9.7%)、纤维蛋白原减少(6.5%)、高血压(3.2%)、腹痛(3.2%)、肝功能异常(3.2%)和骨髓抑制(3.2%)。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FM在MF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脾脏缩小反应及症状改善,临床获益显著。因此,FM有望成为MF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目前,一项针对DIPSS评分中危-2和高危患者的随机、开放标签、与芦可替尼阳性对照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CTR20241632/NCT06457425)正在中国30个研究中心进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02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40.png

中文标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剂量贝林妥欧单抗维持治疗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一作者:季杰


背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显著改善了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但移植后复发仍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移植后的维持治疗尚无广泛认可的方案。贝林妥欧单抗作为首个靶向CD19和CD3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已在复发B-ALL及微小残留病灶(MRD)清除方面已展现出显著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贝林妥欧单抗作为B-ALL患者allo-HSCT后的维持治疗方案的疗效。

方法

本项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纳入计划接受allo-HSCT的B-ALL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清髓性预处理,并依据HLA匹配情况,从同胞供体(MSD)、无关供体(MUD)或单倍体供体(HID)处获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为预防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接受环磷酰胺环孢素联合治疗,HID移植受者则额外加用霉酚酸酯。未发生活动性GvHD的患者被纳入本试验,并在移植后75~90天开始贝林妥欧单抗维持治疗,之后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持续一年。贝林妥欧单抗采用连续给药方式,初始剂量为前两日每日8 μg,随后第3~7天增至每日16μg,每个治疗周期共需3瓶。移植后第1、2、3、4、6、9、12、18及24个月进行随访。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19例B-ALL患者(男性7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34岁(范围16-58岁)。其中,10例患者被诊断为费城染色体阳性。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均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13例为CR1、5例为CR2、1例为CR3。17例患者实现了MRD清除,另外2例患者的MRD水平在10-5~10-3之间。这些患者接受allo-HSCT治疗,其中1例患者使用MSD,1例患者使用MUD,17例患者使用HID。在移植后30天,所有患者均达到CR,且MRD为阴性。


在维持治疗期间,2例患者因药物相关性癫痫发作而停药。在剩余的17例患者中,10例完成了四个周期的贝林妥欧单抗治疗,2例完成了三个周期,1例完成了两个周期,4例完成了一个周期。在第一个周期中,有5例患者(5/17,29.4%)出现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包括2例Ⅰ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11.8%),1例Ⅰ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5.9%),1例Ⅰ级头痛(5.9%),2例Ⅰ级恶心(11.8%),以及1例Ⅰ级皮疹(5.9%)。在后续治疗周期中,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在维持治疗后,无患者出现新发或进展性GvHD。无患者因贝林妥欧单抗维持治疗的不良事件而死亡。


本研究还选择了同期接受allo-SCT但未进行移植后维持治疗的另外39例B-ALL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GvHD发生率以及生存率,研究者发现,贝林妥欧单抗组未发生复发,而对照组有15例复发。两组的1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0.0%和39.5%,差异显著(P=0.009)。在生存方面,贝林妥欧单抗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19.3个月因败血症死亡,而对照组则有14例患者因复发死亡。两组的18个月的白血病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0.5%,差异显著(P=0.037)。18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3.4%。Ⅱ~Ⅳ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25.3%和15.9%,Ⅲ~Ⅳ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7.6%和5.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本项研究结果证实,allo-HSCT后进行贝林妥欧单抗维持治疗是安全的。尽管贝林妥欧单抗的用药剂量明显低于推荐剂量,但它仍显著降低了B-ALL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并提高了无复发生存率。当然,为了全面评估其临床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认贝林妥欧单抗维持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03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42.png

中文标题:新型RIPK1抑制剂通过调控程序性坏死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药效与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朱晋冰


背景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作为一种致命的炎症疾病,其特征是病理性免疫激活和炎症失调,进而导致广泛的组织损伤和多器官衰竭。HLH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HLH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和治疗病因,但其急性发作和高早期死亡率(可达70%)要求迅速控制炎症状态以赢得诊断和治疗时间。尽管HLH-94方案是控制HLH急性炎症的一线治疗方案,但许多患者会出现耐药性和高死亡率,亟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程序性坏死是一种不依赖于caspase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自身免疫疾病、严重COVID-19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被过度激活,导致无菌性炎症和细胞因子风暴。其中,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IPK1)在调节坏死性凋亡中起关键作用,其抑制剂在治疗炎症性疾病、败血症、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细胞、动物模型及患者标本等多层面,深入探究新型RIPK1抑制剂对HLH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为HLH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RIPK1抑制剂为ORIC-1940,是国内创新性地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和基于分散式学习的条件性循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高选择性和高效的RIPK1抑制剂。ORIC-1940具有全新的骨架,与已报道的RIPK1抑制剂GSK2982772相比,表现出更优越的药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在体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和T细胞系发生坏死性凋亡,以探索ORIC-1940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的抑制效果。同时,在继发性和原发性小鼠HLH动物模型中,研究者分别测试了ORIC-1940单药或与地塞米松联合使用的疗效,并初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
结果

本研究成功在体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和T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PI/Hoechst染色结果提示,ORIC-1940单药治疗在低浓度(10 nM)下即能开始抑制程序性坏死,其效果显著优于GSK2982772。进一步分析显示,ORIC-1940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程序性坏死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中关键蛋白(RIPK1、RIPK3、MLKL)的磷酸化。ORIC-1940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程序性坏死细胞上清液中的TNFα、IL-6等细胞因子含量。在HLH患者来源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本研究发现RIPK1激酶存在磷酸化。在体内研究中,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模型及国内首个原发性HLH动物模型。MAS和HLH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体温升高、肝脾肿大、铁蛋白升高及骨髓“噬血”现象。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模型小鼠中TNFα-RIPK1-RIPK3信号通路上调。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证实,MAS和HLH小鼠肝脾及股骨中p-RIPK1与p-MLK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在MAS及HLH小鼠模型中,ORIC-1940单药治疗和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均显著减轻了肝脾重量,改善了贫血症状,提高了血小板计数,降低了血清铁蛋白水平,并显著下调了TNFα、IL-6和其他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论

本研究首次探索了RIPK1抑制剂在HLH的治疗中的作用并初步分析了作用机制。在体内及体外研究中均表明,RIPK1抑制剂ORIC-1940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为HLH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与思路。


专家简历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45.png

牛挺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后)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首届华西医院十大医师榜样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及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究者(PI)

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主要研究者(PI)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STAR工作组血液病学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专家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H)四川省分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内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筹)工作组,专家,淋浆细胞疾病工作组,副组长

四川省肿瘤学会,副理事长,血液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干细胞技术与细胞治疗协会,副会长,血液学分会,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47.jpg

陈俐娟 教授
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华西医院一级教授

长期从事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国际上命名为pironetin位点和 Cevipabulin位点,是开发7个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创新药物并实现临床转化,其中6个获批中国临床,1个获批美国临床,4个Ⅱ期临床,2个Ⅰ期临床。“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已完成I期和IIa期临床,因IIa期临床优异结果入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重磅研究摘要(中国仅4款原研新药入选),正在开展IIb期临床,有望2027年申请附条件上市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淋巴瘤。“马来酸氟诺替尼片剂”正在开展治疗中危2和高危骨髓纤维化的IIb期多中心临床。另有多个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处于临床1期。

2019年成立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unication 等发表 SCI 论文 410余篇,累计他引超过1万余次,H指数57。

2020-2023连续4年获中国高被引学者及全球影响力前10万名学者榜单。主持国自然面上、重点、重大、新药创制及横向合作项目25项。授权国际专利 20 项,国内专利 40 项。其中10项转化项目累计到校/院经费1亿。受邀国际大会报告15项,863重点项目牵头人,入选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成都蓉漂人才。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49.png

季杰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医疗组长

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感染学组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 委员

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 成员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中西部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诊治协作组委员

四川省干细胞技术和细胞治疗协会血液学分会 副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 常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血液病专委会 常委

四川省老年协会血液病专委会 常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 常委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微信图片_20241209112151.png

朱晋冰 博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 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202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发表SCI论文10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

研究主要方向:淋巴细胞疾病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靶向治疗



中国医学论坛报 侯良宇 整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团队 审校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血液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