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王华丽 王婧 孟雪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参会团队(左起:王婧博士、王华丽教授、于欣教授、孟雪)
2018年7月20~26日,由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主办的2018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学术大会(AAIC 2018)在美国芝加哥McCormick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齐聚全球570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AD)及相关认知障碍领域的基础、临床与服务研究人员,共组织了10个特邀报告、3000多个专题报告和壁报展示,以及关于临床试验、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技术研发等的会前会。大会议题广泛,内容精彩纷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3位参会者整理了部分会议精华,与同道分享。
大会开幕式
神经生物学机制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拉德斯通(Glastone)神经疾病研究所的穆克(Lennart Mucke)教授作了题为“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网络活动——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的特邀报告。Mucke教授从分子、突触、神经元、脑环路以及脑网络等层面逐步解析了AD大脑的复杂性,通过试验提出依赖于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网络兴奋性过高,很可能是造成认知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此外,Mucke教授基于已开展的研究还进一步提出,左乙拉西坦、细胞移植、减少tau蛋白的产生等策略可能为AD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方案。
AD的预防
瑞典卡罗琳斯卡(Karolinska)医学院的基维佩尔托(Miia Kivipelto)教授在特邀报告中指出,目前尚无治愈AD的方法,因此,预防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Kivipelto教授特别强调,AD的预防已经从单维度发展为多维度,包括饮食、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管理、认知训练等。Kivipelto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国际上正在开展的多项关于AD预防的研究,如US POINTER、MIND-AD、SINGER等项目,这些项目共同构成全球FINGER研究。她强调,尽管这些项目所采用的核心方法相同,如采用多维度预防、进行个体化干预、采用共同的结局指标,但是,各国所开展的FINGER研究在执行中仍需要注意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以及当地知识传播影响力等因素。
与国内参会专家合影
认知储备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帕克(Denise Park)教授通过研究发现,2018年提出的在AD相关研究中用于诊断的AT(N)生物标志物模型,将AD与非AD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指标整合在一起,可能更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也能更好地预测AD患者的临床行为。Park教授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持续监测这些生物标志物有可能帮助发现轻微的记忆损伤改变,而且这类改变日后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即使在中年阶段,Aβ对记忆的轻微影响也有可能被识别。此外,Park教授的研究发现,Aβ沉积与记忆下降主诉的关系受真实记忆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相比之下,抑郁与焦虑对其影响极小。Park教授指出,未来应该深入探索认知功能稳定者的特征,尤其是脑功能复原与脑储备的相关机制。
抗AD新药动向
本次会议上,抗AD新药aducanumab的研发团队报告了该药PRIME研究延长期的试验结果。Aducanumab也称BIIB037,是针对Aβ的高亲和力人源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结合Aβ寡聚体,从而能减少Aβ神经毒性级联反应,减轻对神经元的损伤。PRIME研究是一项针对50~90岁、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Aβ阳性、处于临床前阶段及轻度AD患者的Ⅰb期临床试验,于2012年启动,旨在探索Aducanumab治疗临床前及轻度AD的初步效果。研究共纳入196例患者,随机分组给药,其中143例在完成12个月试验后进入延长期试验。疗效及安全性数据显示,在延长期,患者经治疗后,PET显示脑内Aβ减少,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青(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SB)评分反映认知功能改善;Aβ相关成像异常作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更常见于ApoE4阳性人群中,在谨慎调整剂量的前提下,aducanumab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良好,应当严密监视ApoE4阳性人群。截至目前,该治疗减缓认知衰退的作用较为显著,并且经过较为长期的观察,其疗效维持可达36个月。
会场走廊
发布《痴呆保健实践推荐意见》
本次会议正式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痴呆保健实践推荐意见》(Dementia Care Practice Recommendation),旨在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最佳实践和专家观点,为提供优质保健服务提出专业建议。该建议包含9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照护、识别与诊断、评估与规划保健方案、医学治疗、信息教育与支持、精神行为症状管理与生活能力维持、员工培训、支持性与治疗性环境、服务过渡与协调,其中每个方面都有5~7条建议。
以下为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痴呆保健实践建议》中关于识别与诊断、精神行为症状管理两个方面的建议内容。
识别与诊断的实践建议
让老人及其家属了解脑健康以及认知老化相关信息。
掌握认知损害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医生应了解症状和体征并不能代表痴呆的诊断,诊断性评估是做出疾病诊断的基本步骤。
医生应聆听患者认知减退的主诉,观察其认知损害的表现和征兆,并留意认知功能改变是突然发生的还是缓慢进展的。
将痴呆的识别列为日常临床工作的常规内容,必要时将可疑患者转诊,进行下一步诊断性评估。
只有在医生接受过培训、已建立转诊机制等情况下,才采用简短工具进行认知损害筛查。
鼓励被转诊的可疑患者在接受诊断性评估后仍能坚持随访,获得更好的诊治建议。
让患者及家人更好地理解痴呆诊断的含义。
精神行为症状管理的实践建议
探寻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社会和物理环境因素。
实施以人为本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在照护机构可行的非药物干预。
应认识到不同机构采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会有所不同。
坚持管理方案,以确保患者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长期照护中。
建立效果评价机制,必要时可以对干预方案作出调整。
与国际同行相聚在欢迎晚宴
流行病学研究
联合了荷兰伊拉斯姆斯(Erasmus)医学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全球18家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整合了1990年以来美国和欧洲开展的7项人群队列研究数据,详细分析了痴呆的5年发病率。结果发现,痴呆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65~69岁老人的痴呆年发病率约为0.5%,而85~89岁老人的年发病率则为6%。该研究还发现,痴呆年发病率以每年22%的速率在下滑。
中国的社区管理服务实践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华丽教授在痴呆服务专题论坛中报告了“记忆健康进社区”项目的部分成果。该项目旨在提高社区民众和社区医务工作者对痴呆的认识,促进社区服务机构开展痴呆筛查工作,为痴呆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随访服务和持续性照护支持工作。通过3年在北京市69家社区卫生中心的试点工作,研究团队发现,系统培训有助于提高社区医生对痴呆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简短筛查工具(如画8和画钟测验),使社区认知筛查实现零的突破。此外,该项目还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对痴呆的认知,疾病知晓率大大提高。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