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毛慧娟教授:慢性肾病相关瘙痒发病机制及诊疗现状

2024-08-14作者:壹声会议
原创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毛慧娟


慢性肾病相关瘙痒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慢性肾病相关瘙痒(CKD-aP)是指继发于肾脏病,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瘙痒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不同程度的瘙痒,伴或不伴有皮疹,呈发作性,夜间较白天加重,发作持续时间不等。CKD-aP这一术语过去被称为“尿毒症瘙痒”,然而鉴于瘙痒与尿毒症之间并非直接关联,这一称呼最近已被更为精确的CKD-aP所取代。CKD-aP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还增加患者远期死亡风险。CKD-a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临床实践中治疗效果有限,给终末期肾病(ESKD)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带来了较大困扰。


流行病学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CKD-aP在ESKD患者中均有较高程度的流行,但现有报道显示,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研究中心所报道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CKD-aP在ESKD患者中发病率为20%~90%不等。一项包括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的大型研究对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DOPPS)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DOPPS 1~5期中,中度至极重度瘙痒症患病率分别为46%、42%、42%、40%和37%。最新DOPPS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接受调查的1239例HD患者中,82%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症,其中中等程度以上瘙痒症患者比例高达39%,而严重或极重度瘙痒症患者达到19%。但CKD-aP治疗率低,与患者知晓率低、报告不足和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相关。DOPPS5期研究显示,17%CKD-aP患者未向医务人员报告瘙痒症,69%医师低估了所在透析中心CKD-aP的患病率。


疾病危害


瘙痒可通过多方面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瘙痒严重程度与睡眠障碍显著相关;与无瘙痒患者比,极重度瘙痒患者抑郁(CES-D评分≥10)、睡眠障碍、头晕等高出2~3倍。ITCH研究证实了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随瘙痒强度增加而逐步下降。纳入21个国家23254名患者的研究表明,随着瘙痒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液透析患者身心生活质量(PCS评分、MCS评分)降低,住院及中止透析的风险升高约20%。此外,中/重度瘙痒显著增加透析患者死亡风险,重度瘙痒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95;95%CI1.160~2.381,p=0.0084)。


慢性肾病相关瘙痒的诊断


慢性肾病相关瘙痒目前国内外无针对性的指南共识,参考2024年《中国慢性瘙痒管理指南推荐的诊断流程,慢性瘙痒最重要的是病因诊断。推荐首先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特别是有无原发性皮损,将瘙痒分为由原发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和非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再进一步开展针对性辅助检查明确病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进行性瘙痒,又缺乏原发性皮损,仅表现为皮肤抓痕或苔藓化等继发损害时,可能是非皮肤疾病源性瘙痒,需注意排查躯体障碍性和神经病理学瘙痒后考虑系统性疾病所致瘙痒。进一步排查可疑药物性因素、肿瘤性疾病、肝脏疾病、内分泌、感染等疾病,结合肾功能不全肾病病史等考虑诊断慢性肾病相关瘙痒。


评估方式


慢性肾病相关瘙痒是一种主观症状,目前通常采用患者报告结果来评估瘙痒症。有多种量表可用于评估瘙痒症程度,包括评估单一症状的单维量表和评估多种症状和症状变化的多维量表。视觉模拟量表(VAS)、数字评分量表(NRS)、语言评分量表(VRS)是一维量表,用于评估瘙痒症的严重程度。


VAS使用视觉或图形量表,要求患者选择一个点来描述其症状的严重程度,0表示不痒,10表示瘙痒症最严重。


NRS与VAS类似,要求患者选择0~10分之间的数值,将瘙痒症严重程度分为无(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严重(7~8分)和非常严重(≥9分)。


常用的多维瘙痒症量表有5-D瘙痒症量表和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短表(KDQOL-SF)。5-D瘙痒症量表评估了瘙痒症程度、持续时间、模式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而KDQOL-SF主要评价瘙痒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病机制


CKD-aP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被认为是由多种机制相互作用所介导的,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潜在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炎症、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衡、代谢物异常蓄积和皮肤干燥症等。


1.免疫炎症失调


CKD可引发全身微炎症状态,HD患者显示出的免疫细胞浸润异常或免疫炎性因子表达上调均提示瘙痒症的发病与诸多免疫炎症失调密切相关。


2.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衡


阿片类系统主要由3个同源的G蛋白耦联受体组成,即 μ-阿片受体(MOR)、δ-阿片受体(DOR)和κ-阿片受体(KOR)。阿片类化合物通过调控脊髓背角突触后细胞膜上 MOR和KOR的相互作用来介导瘙痒症的发生,CKD患者皮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MOR异常激活、KOR水平下降均可导致瘙痒症。


3.代谢产物异常蓄积


HD患者常因肾衰竭、透析不充分或其他原因存在毒性代谢产物异常积累,进而诱发皮肤瘙痒症,如高血磷与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积于皮肤或其他组织中,沉积物进一步刺激局部神经纤维诱发瘙痒症。


4.皮肤干燥症


皮肤干燥症在ESKD患者中常见,在HD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0%~85%,以分泌腺萎缩和基底层增厚导致局部pH值升高和角质层水合作用减少为特征。CKD-aP患者尤其是HD患者表皮水分含量显著降低。研究显示,HD患者经皮水分流失增加,表明其存在表皮屏障受损,而HD超滤导致的皮肤脱水进一步加重皮肤干燥。


5.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组胺水平异常、类胰蛋白酶水平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都被证实与HD患者瘙痒症及瘙痒症严重程度相关。


治疗进展


总体治疗原则应在确认患者的年龄、既往疾病、使用药物以及慢性瘙痒症的频率和程度后,合理规划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需要避免所有导致瘙痒症加重的因素,如过敏、精神压力和刺激性物质、乙醇或辛辣食物。针对HD患者瘙痒症的基本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透析方式改变。

1.优化透析:增加透析频次,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


2.甲状旁腺激素、钙、磷控制在合理水平可有助于缓解瘙痒;


3.局部用药如保湿剂和局部镇痛药:润肤剂是慢性肾病瘙痒的优选局部治疗,特别是检查发现皮肤干燥时,可使用水溶性乳膏润肤剂和婴儿油。也可尝试外用激素,抗组胺药,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4.口服药物: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周围神经病变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免疫抑制剂如孟鲁司特。以上药物很多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需患者知情同意使用,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精神状态改变、跌倒和骨折等。此外,阿片受体激动剂盐酸纳呋拉啡是目前唯一已获批针对 CKD-aP的原研药,作为选择性κ受体激动剂,激活κ受体抑制脊髓背角的痒觉传递神经元从而发挥止痒作用。日本期研究显示盐酸纳呋拉啡治疗7天内起效,14天治疗中VAS评分持续下降。盐酸纳呋拉啡治疗52周VAS评分持续降低,未出现耐药情况;基线的平均VAS值为75.2 mm(95%CI,73.5-76.9),在 52周内VAS值降低并维持在31 mm 左右。日本期研究显示盐酸纳呋拉啡不良反应轻微,以失眠为主,安全性良好。


5.非药物治疗:如光照疗法,紫外线B段治疗可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诱导肥大细胞凋亡。


小结


CKD-aP的患病率高,重视度低,影响睡眠,可造成透析非计划性下机率升高、抑郁风险增加、住院率上升,增加全因死亡风险,需要加强关注。CKD-aP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特效的治疗措施有限。盐酸纳呋拉啡,作为高选择性κ受体激动剂,起效快、安全性好,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CKD-aP治疗药物,有望成为有效治疗CKD-aP新的选择。





毛慧娟教授


  • 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2023年-至今)。

  • 江苏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12届委员会委员等。

  • 曾在英国Bristol大学、意大利San bortolo医院研修。

  • 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自然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篇,其中SCI收录40多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江苏医学科技奖1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3项。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