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村恭一胃癌三角:从病理学看胃癌的诊断2

2020-06-0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癌发生的场

无肠上皮化生的胃底腺粘膜区域的边界线定义为F线。

在没有肠化的胃粘膜中,十二指肠侧的F线是幽门腺粘膜和胃底腺粘膜之间的边界;

口侧的F线是胃底腺和贲门腺粘膜的边界。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710.png

胃的固有腺体:
幽门腺
胃底腺
贲门腺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845.png

白光镜、NBI下胃底腺结构,呈峰窝状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835.png

白光镜、NBI下幽门腺结构,呈规则的脊状或绒毛状表面结构

目前没有查到对贲门腺白光镜、NBI下特点的总结

胃的固有黏膜可以发生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的顺序,一般来说,首先是幽门腺粘膜,然后是贲门腺黏膜,发生灶状的肠化,之后也会累及到胃底腺区域。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858.png

其实,就是胃底腺区域,被肠化的幽门腺、贲门腺所取代。

左图:沿胃小弯将胃体剖开的示意图,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标术都是如此展示

右图:胃体示意图

肠化的程度随年龄加重。随着肠化的加重,F线的位置移动。

肛侧的F线(幽门腺粘膜和胃底腺粘膜之间的边界),向口侧逐渐移动

口侧的F线(胃底腺和贲门腺粘膜的边界),向肛侧逐渐移动

其结局:胃底腺区域逐渐缩小

这也与木村竹本的C-O分型所对应:萎缩范围逐渐增大,内镜下的诊断从C1-O3,也就是萎缩从胃窦到全胃的萎缩

也与欧美的OLGA(萎缩分型)、OLGIM(肠化分型)所对应,即萎缩、肠化的范围越大,是动态的

肠化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由于慢性胃炎所致;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胃黏膜的老化。

一般来说,炎症与年龄和性别没有关系;而肠化的程度则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假如把肠化作为慢性胃炎的结果,那么在老年患者中,慢性胃炎应该显著增加。但是,实际上,很多老年患者并没有症状,身体健康。因此,把肠化看做是胃黏膜老化(衰老)的结果更合理。

当然,在老年人中,也有胃黏膜内未发现肠化的。尸检中,这类患者其他脏器的萎缩也较轻。

题外:

反复理解木村教授想表达的观点,慢性炎症可以导致肠化,甚至是年龄较轻时,这后来在Hp感染所致胃炎中得到后证实。

木村教授更想表达的观点是:老年人也会出现肠化,这个肠化与慢性炎症无关,是生理性老化。这个观点在2012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中就提到过,早些年房静远教授也一直讨论过生理性肠化这个观点。

但是

临床上也观察到一些现象:

Hp感染所启动的肠化,即使除菌后,其启动的多米诺效应依然没有停止,依然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生理性肠化,就真的不是胃癌高危人群吗?

F线的形态,本质上可以分为2型,普通型和萎缩型。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912.png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927.png

张照片是我们内镜医生所熟知的F线,摘自刘国伟教授的公众号:)摘自刘国伟教授公众号:扫地僧一听。我们通常称为小f线、大F线,均是幽门腺粘膜和胃底腺粘膜之间的边界,向口侧逐渐移动小f线(肛侧):萎缩或肠化的

幽门腺粘膜大F线(口侧):胃底腺和幽门腺粘膜的边界
f线-F线之间:混合腺体区域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938.png

F线的形态,本质上可以分为2型,普通型和萎缩型。


微信截图_20200607125954.png

木村教授眼中的萎缩时的F线
肛侧的F线,逐渐向口侧移动,也就是萎缩或肠化的幽门腺取代了胃
底腺口侧的F线,逐渐向肛侧移动,也就是萎缩或肠化的贲门腺取代了胃
底腺最终的结局:从肛侧、从口侧开始的萎缩肠化,在胃体的某一点相遇,将所剩不多的胃底腺挤到边隅一角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007.png

病理学者木村教授的这一想法,在内镜图片中得到了证实

上图是O3的萎缩

仅是胃体上中部有胃底腺结构

其余部份都是萎缩肠化

如果与欧美的OLGA(萎缩分型)、OLGIM(肠化分型)来对应,

都是IV型,类似于全胃萎缩

两种形态的区别如Tab 1所示。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018.png

Tab 1  F线普通型和萎缩型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胃腔看做是一个立体的茶叶罐,就更容易理解它们的区别。

在内镜下,普通型是closed type,萎缩型是open type。虽然名字上是这么说,其实如果我们把胃作为一个立体的圆筒状来观察的话,那么open type的腺边界是一条单纯的闭合曲线,并不是开放的。因此,把open type称作atrophic type更恰当。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029.png

F线的分型,可以借助内镜下色素喷洒观察,此时可以看到X线下所见的胃小区结构和粘膜皱壁,这样更容易理解F线的形态。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108.png微信截图_20200607130132.png

当胃内进行适当充气时,通过气钡双重造影,显示粘膜皱襞的断端,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看出F线的形状。F线内部,组织学上是没有肠化的胃底腺粘膜区域。

木村教授形成这个观点的年代,是80年代,内镜在日本还未普及

胃癌的筛查主要依靠X线

所以教授只能用X线的照片来让大家理解F线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142.png

看到X线下的F线,是存在的
那么教授认为他所推测F线是存在的
如示意图所示,皱壁停止处、也就是图中的黑线处,即为F线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154.png

微信截图_20200607130203.png

小结:癌发生的场

胃的固有腺体:幽门腺、胃底腺、贲门腺

F线:肛侧是幽门腺与胃底腺交界处

        口侧是贲门腺与胃底腺交界处

萎缩时的F线:随着幽门腺、贲门腺的萎缩肠化,F线逐渐向胃体移动

白光镜下F线:木村竹本分型

病理下F线:OLGA、OLGIM分型

放大内镜下F线:根据三种腺体的放大内镜下表现不同

来源: 友谊消化早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