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单中心经验分享
胡伟:脑血栓的经验分享
2017-05-16 70500 看过 免费 -
邓剑平: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
邓剑平: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术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
2017-05-14 60702 看过 免费 -
李铁林:神经介入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
李铁林:神经介入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在2017年月13日举行的“第一届安徽脑血管病高峰论坛暨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李铁林教授为大家讲解了“神经介入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学术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缪中荣教授和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国平教授主持。首先,李铁林教授介绍了介入放射学的具体概念。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其次,回顾了介入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介入神经放射学(血管内神经外科学)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优点是“微创”,即以最小的痛苦、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神经血管介入的方法从1904年Dawbarn:石蜡1/10+凡士林9/10混合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行恶性肿瘤术前栓塞,到1931年Dos St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最早的动脉造影,再到1953年瑞典Sven-Ivar Seldinger首创用套管针,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作脑血管造影技术,大大简化并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为当代介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现如今,因为各种材料及方法的日益发展以及医师的严格培训,介入神经技术趋于成熟。除此外,李铁林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态度,教导我们在抱怨社会对我们如何不公和苛刻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自己的责任:病人对我们性命相托,我们应责重如山,我们不求对病人恩如再造,但求对自己问心无愧。最后,李铁林教授教导我们当代年轻医生应在探索中经历痛苦,在发现中回味快乐;在救治中承受压力,在康复中享受快乐;在合作中克服狭隘,在理解中尝到快乐;在研究中耐受寂寞,在成就中升华快乐!
2017-05-14 101413 看过 免费 -
缪中荣:神经介入医生的素质培养
缪中荣:神经介入医生的素质培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教授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神经介入医生的素质培养”的精彩讲座。一."三问"与"三禁""三问":问患者,有没有不适,每一步治疗后感觉;问护士,肝素,材料……;问技师,机器有没有故障,昨日手术中有没有出现问题。"三禁":一禁高声喧哗,打情骂俏;二禁操作手机;三禁高声讨论术中可能发生一切变化和风险。二.与患者沟通技巧通过两个生动的真实病例讲述了术前谈话原则: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让自己信服,让患者信服。三.认真学习血管解剖、诊断以及发病机制通过展示了丰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让我们意识到血管解剖是神经介入的基础,神经介入医生必须认真学习血管解剖基础,发病机制,才能更好的做出诊断,进一步治疗。四.关注最新临床研究目的、结果及评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揭开了神经介入的新篇章,神经介入医生必须时刻关注最新临床研究目的、结果及评论,不断学习,才能更好救死扶伤。五.了解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发展历史1995年卒中救治1.0时代可以实现30%左右大血管再通,2013年血管内治疗阴性研究,2015年进入卒中救治2.0时代,实现70%以上大血管再通,2015年AHA/ASA中国卒中学会更新指南IA级推荐,血管内治疗迎来春天。承前方可启后,了解历史,我们方可更好的发展。六.掌握相关技术神经介入医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有全脑血管造影技术、导管交换技术、微导管超选择技术、单纯球囊扩张技术、支架释放技术、急性血管内溶栓技术、血管内取栓技术等等。七.并发症及相关处理神经介入医生必须了解哪些手术并发症会出现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2017-05-14 75667 看过 免费 -
杨旗:MRI头颈部血管壁技术
杨旗:MRI头颈部血管壁技术
2017-05-13 69366 看过 免费 -
傅先明:卒中中心建设
傅先明:卒中中心建设
2017-05-13 68466 看过 免费 -
李威:重视心源性脑卒中的规范化治疗
李威:重视心源性脑卒中的规范化治疗
2017-05-13 73072 看过 免费 -
汪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与认知研究
汪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与认知研究
2017-05-13 48725 看过 免费 -
刘新峰: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运重建治疗
刘新峰: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运重建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后,斑块脱落,栓塞远端血管,最终导致脑梗死。而脑卒中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了三步:危险因素控制、溶栓治疗以及血管重建。三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回望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历史,1927年Eags Moniz创立了脑血管造影法,1950年Seldinger创造了股动脉穿刺术,1965年Sano实施首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1968年Dotter报道首例经皮血管成形术,1970年Djindjian开创颈动脉和脊髓血管的超选择性造影术,1978年Mathias首次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球囊扩张术,如今血管内治疗技术还在不断地快速变革。 随之,我们了解了脑卒中注册数据库。入库12574例,最长随访11年,平均随访49个月。在脑血管病变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评估中,现行血运重建模式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该治的没治,不该治的治了,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完善和建立新的血运重建治疗标准刻不容缓。 之后,重温静脉溶栓的循证医学之路,提出了困扰静脉溶栓的问题,主要包括满足静脉溶栓条件非常有限(<10%),静脉溶栓开通率较低,严重ICAS患者溶栓后易发生再闭塞。通过比较欧美与中国静脉溶栓现状的比较,发现目前院前/院内延误极大影响了血管内治疗的应用。 动脉取栓及桥接治疗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新篇章。刘新峰教授带我们学习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指南2015及2015AHA/ASA血管内治疗指南更新,提出流畅的临床路径是血管内治疗的关键,并介绍了适合了中国国情的南总模式。 最后,介绍了急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1. 血管内介入与标准药物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对比研究(BEST研究),目前此研究病例入组中。2.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注册研究(ACTUAL),此研究旨在比较适合静脉溶栓但在4.5小时内直接启动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90天功能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90天死亡率。 急性期再通治疗的综合评估对患者选择、治疗模式判断、预后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务必在不增加时间延误的前提下进行。医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2017-05-13 73634 看过 免费 -
杨鹏飞:急性前循环取栓技巧及材料选择
杨鹏飞:急性前循环取栓技巧及材料选择
2017-05-10 51177 看过 免费
直播预告
-
4月22日
18:004月22日 | 2025年领航计划——抗帕大咖云讲堂第十四期
-
5月10日
10:002025 帕金森病学术交流项目
-
4月26日
19:00林洁: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
-
4月23日
18:30医院学科发展之MDT交流 头痛患者的诊疗与管理项目|4月23日
-
5月10日
19:00郁金泰:我遇到的那些罕见疑难痴呆病例
-
5月24日
19:00刘丰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临床诊疗的华山经验
-
6月14日
19:00程忻:不明原因脑梗的“追凶”之旅
-
6月28日
19:00曹文杰:颈动脉蹼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
7月12日
19:00朱雯华:炎性肌病个体化诊疗的思辨与突围
-
7月26日
19:00吴洵昳: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罕见病因辨析
-
8月09日
19:00奚剑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肌肉毒性的诊断和处理
-
8月23日
19:00杨仕林:被过度诊断的痛性眼肌麻痹
-
9月13日
19:00孙一忞:肌张力障碍背后的遗传密码
-
1月18日
19:00全超: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期如何“灭火”?
-
11月8日
19:00周磊:非常见表型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疾病的诊治
-
11月22日
19:00俞海:腰穿的那些事:过去、现在和将来
-
12月6日
19:00章悦:高氨血症三例病因探寻
热门资讯
- 2025,医院财务审计工作指南
- 急性胰腺炎需要抗凝吗?
- 写好护理“敬业福”,守护健康万家春 | 新春走基层
- 北京朝阳医院医护人员春节坚守岗位,守护健康不停歇 | 新春走基层
- 北京地坛医院:节日里的最美身影 | 新春走基层
- 山城论道 | “药向外突破”区域会暨外科药学交流会重庆场顺利召开,见证临床药师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跃迁!
- 【新膝望】第七届风湿新秀争霸全国总结会 展示活动开启
- 咬合调整太难?6天掌握修复体调𬌗终极解决方案 |【口腔修复体调𬌗实战训练营】报名正式开启
- “春节档”接连打“硬仗”!地坛医院上演生命营救 | 新春走基层
- 出生3天婴儿血氨值超标40倍休克昏迷!省人医儿科团队紧急出发,跨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