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深入探索GPP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挖掘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
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过去,鲜少有针对GPP的系统性研究,我们对疾病的认知相当有限。2022年3月,中国首个《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该共识涉及GPP发病机制、疾病评估、诊疗推荐等内容,是国内对于脓疱型银屑病诊疗发展的一大成果。此外,国际上,随着GPP领域中突破性进展的出现,也已有多篇文章陆续发表。
近来,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2020年IF 7.403)上刊登了一篇探讨和分析GPP疾病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综述文章[1],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郑敏教授。郑敏教授长期耕耘于皮肤疾病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各种疑难病症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本期,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郑敏教授来为我们分享其文章撰写背后的故事以及GPP领域的相关进展。
郑敏教授专访视频
打破“孤岛”:呼吁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助力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作为一种罕见疾病,GPP具有发病率低、患病人数少、诊治困难等特点,其病情反复,令人难以捉摸,大量的信息“孤岛”和“盲点”阻碍着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不幸罹患GPP的患者就像一个个孤勇者,忍受着疾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负担,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有效的帮助。
近来,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针对GPP的医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打破“孤岛”局面的关键。2021年12月,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公布了Effisayil-1关键性Ⅱ期临床试验的最新数据[2],结果显示IL-36受体(IL-36R)抑制剂可显著且快速地改善GPP患者的脓疱症状,且其安全性是可接受的。证明了其在GPP治疗领域中的巨大发展潜力,现已在中国和美国均被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
“我受邀参与了这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获得了振奋人心的结果。靶向IL-36信号通路的创新方案有望为GPP发作患者提供首个潜在疗法。”郑敏教授表示,Effisayil-1的研究结果令他备受鼓舞,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临床医生的关注。但需注意,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疾病流行病学、医疗实践等情况差异可能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我国GPP疾病现状、更好地在临床中应用国际先进疗法,郑敏教授查阅大量的资料数据并进行整理和汇总,撰写了有关GPP流行病学及疾病特点的系统性综述。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文章的发表,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GPP,加深对GPP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推动相关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不同“寻常”,打通“信息孤岛”有赖于更多人群数据的收集
寻常型银屑病是我们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银屑病患者的90%以上,以硬结、丘疹和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而GPP却不同于寻常型银屑病——郑敏教授从4个方面分别阐述了GPP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差异(表1)[1],以此证明GPP不同于寻常型银屑病,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大于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和管理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应在临床中需要仔细甄别和鉴别诊断。
表1:GPP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差异
除了疾病特征以外,郑敏教授还特别强调了研究GPP流行病学的重要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可反映一定区域内患者人群的实际情况,对制定创新药物整体研发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缺乏系统完善的流行病学资料将为各国家或地区间差异比较和研究带来困难。
在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中,全球不同地区范围GPP的流行病学数据差距很大,不同研究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入组人群和疾病定义,导致现有数据的解读极具挑战性。
“过去,中国相关方面的数据收集工作非常匮乏。直到去年在CSD会议上,一项基于全国2012-2016年城镇医疗保险数据的测算显示,中国2016年GPP的粗患病率为1.403 / 100 000人年[3],这个数据几乎是日本报道数据的一倍(7.46例/百万)。”郑敏教授指出,这说明,在中国,有更多的GPP患者人群对该疾病的治疗有着迫切需求。 而IL-36受体抑制剂的开发,对中国患者人群意义重大。
创新疗法因地制宜,推动精准治疗的发展
GPP创新疗法的出现得益于疾病机制研究的进展。IL-36通路是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在GPP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可诱导产生与炎症性疾病相关的下游炎性细胞因子,并募集中性粒细胞在皮肤中浸润,导致GPP特征性表现的出现,如无菌性脓疱、红斑和鳞屑。阻断IL-36R的激活或可有效清除脓疱,缓解GPP疾病症状和体征。
“由于GPP疾病复杂,异质性高,在不同人种和遗传背景的患者人群中,疾病表现、治疗反应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郑敏教授说道,全球第一项针对GPP发作患者进行的国际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Effisayil-1研究不仅纳入了中国患者人群,中国研究团队也受邀参与此次研究分析,证实了该创新疗法在包括中国GPP患者人群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过,这只是一个起点,郑敏教授表示,未来希望能开展更多聚焦在亚洲人群、中国人群的引领性研究,探索适合亚洲人群和中国人群的治疗方案,让罹患GPP的患者人群能得到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总结
GPP患者人群虽然“小众”,但却不容忽视,这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医疗保健负担。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其诊疗存在着巨大的未尽需求。近来临床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掀起了GPP研究热潮,为了使国际先进疗法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更多医疗科研工作,进一步总结把握GPP疾病的临床特征规律和流行病学数据,加速创新药物在中国落地。
项目介绍
GPP是一种严重的罕见皮肤病,可引起不正常和不可控的炎症,从而损害身体的组织和器官。发作时可显著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同时带给患者重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尚无获批的用于特异性治疗GPP的药物。
基此,GPP卓越中心发起“先锋喷亮(Pioneer Voice)”项目,旨在为GPP疾病诊疗进展的医学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以期能让更多关注GPP的临床专家能更加熟悉与了解其最新的进展。
专家简历
郑敏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顾问
中华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
国际银屑病理事(IPC)理事
WHO全球银屑病研究项目(GPA)区域协调员
亚洲银屑病学会(ASP)名誉会长
国际皮肤炎症与银屑病联盟(SPIN)科学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协调员
·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以及过敏性皮肤病,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共7项,主持和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多中心RCT临床药物试验40余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1项,二等奖奖励2项,入选“国之名医”,2017年获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ILDS)杰出贡献奖。
参考文献:
[1] Zheng 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Am J Clin Dermatol. 2022 Jan;23(Suppl 1):5-12.
[2] Bachelez H, et al. Trial of Spesolimab for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N Engl J Med . 2021, 385(26):2431-2440.
[3] 《我国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调查:一项基于全国2012-2016年城镇医疗保险数据的估算》,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年会,2021年6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