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国肝癌疾病负担重,给社会和医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自2017年起,连续两年发起“西部影响力—中国西部地区肝癌诊疗多学科交流项目”,受到西部各地医师的广泛关注及认可。
2019年2月23日,第三届“西部影响力—中国西部地区肝癌诊疗多学科交流项目”启动会在武汉顺利召开。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就肝癌的早诊早治、多学科协作(MDT)治疗理念及肝癌治疗的探索方向等问题发表了看法,现整理如下。
目前,MDT多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在肝癌诊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顺应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要知道肝癌从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到现在成为部分可治之症,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中国肝癌治疗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时开始通过肝脏切除手术治疗肝癌,全国仅有几家可以进行手术。由于这类手术难度较大,死亡率也很高,无法有效推广,更谈不上病人的长期生存效果。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外科技术逐渐成熟。首先,随着对肝脏解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保证了肝脏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控制。上世纪九十年代,肝脏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式,至少死亡率很低,是安全的。但至今,单纯手术治疗肝癌的长期生存效果并未继续得到明显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外科医生能做的已经比较有限。
此时,相关学科的配合必不可少,但当时关键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药物。而现在,随着很多治疗方法和相关药物的相继出现,如介入治疗、射频消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如何合理进行选择、联合使病人得到最佳治疗是又一新课题。准确找到不同治疗方式的最佳获益人群,从而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目的,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也将是向精准医疗不断迈进的方向。
参与“西部影响力—中国西部地区肝癌诊疗多学科交流项目”已经第三年。该项目形式多样,除现场面对面讨论的小型会议,还利用网络使全国各地的专家医生通过远程连线共同探讨,这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发挥了极大作用。未来,我希望该项目坚持采用多种会议形式,持续将项目办好。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讨论问题,尽可能达成共识,或在探讨中碰撞出新的想法,体现出会议的实际效果。另外,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年轻医生,使其更快成长起来。
编辑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尉琢 陈茜
审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