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7大问题,一文搞定,关于“胃息肉”,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2020-11-2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胃息肉,要不要治,会不会癌变?


一、什么是胃息肉?


微信图片_20201109151947.jpg



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通俗地说,就好比皮肤上长出瘊子,可以是一个独行侠占山为王,也可以是梁山108将,甚至是群魔乱舞。


它们有的天良未泯,有的丧尽天良。


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


二、长了胃息肉,

要知道它是哪个洞里的“妖精”


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腺瘤性息肉


微信图片_20201109151950.jpg

图1:胃角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


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概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


微信图片_20201109151953.jpg

图2:贲门部增生性息肉(山田Ⅱ型)

a.白光 b.抵近观察 c.靛胭脂染色 d.NBI观察


但是,作为消化科医生,还是提醒你,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


后者大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所以癌变率较高。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三、长了胃息肉,你未必感觉得到


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然胃镜检查时发现。


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四、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


很多朋友发现息肉后,大多比较紧张,我曾经接诊的一个女病人,看到报告后甚至当场大哭不止。


其实,胃息肉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100%。所以,即使发现了,也大可不必过度紧张。你的医生会给你合理的处理方案。


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1、息肉的大小:


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直径小于1.0 cm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

直径在1~2 cm者癌变率通常为10%;

直径大于2 cm的癌变率通常为50%。


2、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一旦发生不典型增生要引起重视!有人将息肉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原位癌 ,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可以内镜下切除。


3、息肉的形态:


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


4、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发部位是胃窦约占65%,其次为胃体部约占20%。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5、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


6、增生性息肉极少恶变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五、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遗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微信图片_20201109152013.jpg

图3:贲门息肉杀菌后对比

a.b.除菌前 cd.除菌2年后 ef.除菌5年后


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抑酸药:


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烟:


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


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某些食物:


有人认为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年龄性别:


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胃息肉。


六、哪些息肉需要治疗?


微信图片_20201109152016.jpg

图4:内镜下切除示意图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无须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治疗。


1、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你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


4、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内镜下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七、切除其实很简单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分次切除。


2、内镜治疗方法


①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②微波除法:适用于直径小于50 px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③激光法:多用于宽蒂或无息肉的治疗。

④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⑤氩离子凝固术: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37.5 px者。


⑥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


微信图片_20201109152018.jpg

图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微信图片_20201109152020.jpg

图6: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者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


①大于50 px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②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③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癌、已经癌变者。


  来源:胃肠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