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食管癌治疗全面汇总,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1-08-13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维持治疗联合用药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指征:

分期为T1aN0M0之前,即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或肌层(包括本层)之前的范围。


T1b(侵犯黏膜下层)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对侵犯黏膜下层上1/3的,也可内镜下治疗,但若术后病理提示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建议追加手术治疗或放化疗。

可切除食管癌的期别包括:

胸段食管癌(距环咽肌>5 cm)T1b(黏膜下层)-T4a(侵犯胸膜、心包、膈肌、奇静脉、腹膜)N0-N+M0。


颈段食管癌或距环咽肌<5 cm的胸段食管癌,食管切除术或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是Ⅲ级推荐。

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治疗模式:

cT1b-cT2N0M0可直接行手术切除。

cT1b-cT2N+或cT3-cT4a任意N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治疗(Ⅰ类推荐);新辅助化疗+手术(Ⅱ类推荐)。

新辅助放化疗的放疗剂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推荐40~50 Gy,常规分割。目前2个Ⅲ期前瞻性研究采用的是40~41.4 Gy。

根治性放化疗指征:

颈段食管癌及距环咽肌<5 cm的胸段食管癌,期别为cT1b-T4aN0-N+M0推荐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化疗。


对可手术的食管癌,因其他原因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者可行根治性放化疗。

放疗靶区勾画原则:

大体肿瘤靶区(GTV)要包括各种检查手段综合确定的主体肿瘤及受侵淋巴结。


临床靶区(CTV)包括亚临床病灶区,主要肿瘤上下扩3~4 cm,四周外放1 cm。转移淋巴结外扩0.5~1.5 cm。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包括相应淋巴引流区。


计划靶区(PTV)建议外放0.5~1 cm。

根治性放化疗的放疗剂量:

CSCO推荐同步放化疗的肿瘤量(DT)50~60 Gy。大多数单位≥60 Gy。


单纯放疗DT 60~70 Gy。

同步放化疗的化疗方案:


微信图片_20210722102326.png


食管癌术后治疗指征:

未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者

切缘无癌细胞(R0)切除后:

淋巴结阴性者Ⅰ级推荐观察或辅助化疗(推荐腺癌);

淋巴结阳性者Ⅰ级推荐辅助化疗(推荐腺癌);

T4a或淋巴结阳性者Ⅱ级推荐术后放疗或放化疗。


R1/R2切除后推荐同步放化疗。不能耐受者可序贯放化疗或单纯放疗、化疗。


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者:

R0切除术后Ⅱ级推荐O药辅助免疫治疗。淋巴结阳性者Ⅲ级推荐辅助化疗。


R1/R2切除则观察,至肿瘤进展或最佳支持对症治疗。


接受过新辅助化疗者:

R0切除术后淋巴结阴性推荐观察或辅助化疗(推荐腺癌)。淋巴结阳性推荐辅助化疗(推荐腺癌)。Ⅲ级推荐辅助放化疗。


注:如残胃位于食管床,因残胃对放疗耐受性差,除非是有明显残留(R1/R2切除),否则不建议积极的术后预防放疗。如残胃位于左侧或右侧胸腔时,如符合术后放疗指征,可行纵隔淋巴引流区的预防放疗。

术后辅助放疗剂量:

CSCO推荐:

R0切除:50~56 Gy/1.8~2 Gy

R1/R2切除:95%PTV50 Gy/1.8~2 Gy,95%PGTV序贯加量10~14 Gy/1.8~2 Gy,有条件的单位可同步推量。

危及器官限量:



微信图片_20210722102330.png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食管癌晚期一线治疗方案:


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方案:


注:本文系作者根据CSCO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总结,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来源:肿瘤信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