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癌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瘤栓
发表期刊:《肝细胞癌杂志》[Journ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CC,IF(2024):4.2]
通讯作者:陈波 吴健雄
第一作者:李卓然 翟医蕊 吴凡 曹大勇 叶枫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该研究阐释了放疗联合系统性治疗(靶向、免疫治疗)对于肝癌伴肝静脉/腔静脉瘤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发表于《肝细胞癌杂志》[Journ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CC],影响因子4.2。
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对于肝癌伴肝静脉/腔静脉瘤栓(HVTT/IVCT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纳入34例肝癌伴HVTT/IVCTT患者,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30-65 Gy,大体肿瘤(GTV)的处方剂量为40-65 Gy,高危转移或已有转移患者同时应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研究纳入的患者中有10例(29.4%)患者在放疗前有远处转移,12例(35.3%)患者的瘤栓累及到肝静脉(Vv2),22例(64.7%)患者的瘤栓累及下腔静脉(Vv3),其中6例患者的瘤栓累及右心房。中位放疗剂量为48.0 Gy(范围:30.0-56.0 Gy),20例(58.8%)患者接受了肿瘤局部的同步加量,加量区中位放疗剂量为59.8 Gy(范围:40.0-65.0 Gy)。21例(61.8%)患者接受了同步靶向治疗(包括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和瑞戈非尼),3例(8.8%)患者接受了同步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10例(29.4%)患者仅接受放疗。所有患者放疗野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9.4%和97.1%。1年和2年的总生存(OS)分别为77.6%和36.3%,中位OS为15.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中位放疗野内PFS分别为4.2个月和未达到。1年和2年的PFS分别为24.6%和19.7%,1年和2年的放疗野内PFS分别为79.2%和72.0%。甲胎蛋白(AFP)水平>1000 ng/mL是较差OS的显著预后因素(HR, 5.674; 95% CI, 1.588–20.276; p=0.008);放疗野内完全/部分缓解是较好OS的显著预后因素(HR, 0.116; 95% CI, 0.027-0.499; p=0.004)。首次失败的最常见部位是肺部(13/34例患者,38.2%),其次是肝脏(7/34例患者,20.6%)。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79.4%)、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79.4%)、血小板减少(73.5%)、疲劳(70.6%)、转氨酶升高(67.6%)和胆红素升高(55.9%)。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发生放射性肝病或肺栓塞。
总体而言,放疗联合系统治疗对于HCC合并HVTT和IVCTT的患者是安全且有效的。
中国是全球肝癌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半数以上。由于早期筛查不足,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其中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HVTT/IVCTT)的患者可高达10%。此类患者预后极差,传统治疗如手术切除率低、TACE难以有效控制血管内瘤栓,而系统治疗(如索拉非尼)的有效率不足20%。如何突破局部与全身治疗的双重瓶颈,是中国肝癌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
本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通过现代放疗技术(IMRT/VMAT)联合系统治疗,为HVTT/IVCT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范式。其诊疗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肝癌瘤栓高度有效:尽管研究中20.6%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9.4%的患者有远处转移,64.7%的患者有Vv3癌栓,中位OS仍达到15.8个月。HVTT/IVCTT易引发布加综合征、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而肝癌瘤栓对放疗高度敏感,通过精准放疗,可显著缩小或稳定病灶,及时有效地解除瘤栓这一对患者最为致命的危险,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窗口;②系统治疗协同增效:靶免治疗虽已成为晚期肝癌一线标准治疗,但其对大血管瘤栓有效率低,目前临床数据也较有限。放疗可通过局部免疫激活,增强系统治疗的全身响应,形成“局部-全身”协同机制。
在实际临床实践中,肝癌伴HVTT/IVCTT往往肿瘤负荷较大,患者剩余肝体积较少,肝功能储备不足,这时合理的设计放疗靶区和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根据患者病灶与正常肝脏的关系尽可能保全正常肝组织,对于Child-Pugh B级患者可考虑单纯放疗,待瘤栓消退肝功能好转后,再逐步提升治疗强度,联合系统治疗。
本研究立足中国肝癌高发、晚期的现实背景,为HVTT/IVCTT这一高危群体提供了创新的治疗策略。其结论有待大型前瞻性研究或真实世界数据进一步验证,将这一模式转化为广泛可及的临床实践,最终改善中国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结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腹部肿瘤的诊治与放疗,重点研究方向为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放疗与综合治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肝癌电子杂志》编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放疗专委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擅长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疗中心客座教授
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IHPBA)成员
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全国肝癌专业学组 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主持院内课题1项
第一作者身份在JHCC,BMC Canc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
研究多次入选ASCO及ASTRO会议摘要及壁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副主任医师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23篇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分会青委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肝癌放疗专委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学分会泛京津冀术中放疗协作组秘书长,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中青年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青年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主持浙江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主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学科助推项目1项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医学临床外科专业委员会ALPPS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转移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学分会术中超声学组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科室副主任兼廊坊院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肝胆胰腺肿瘤的影像诊断,尤其擅长磁共振扫描技术、磁共振肿瘤影像诊断和磁共振引导下乳腺穿刺技术
中国抗癌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俱乐部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影像学组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道肿瘤MDT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委员
肝胆多学科诊治(MDT)团队科室包括肝胆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内科、超声科等科室,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全球有影响力的肝癌术后放疗、肝癌伴门脉瘤栓放疗,肝癌术前放疗、肝癌介入与放疗联合治疗等一系列前瞻研究。放疗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超过300例/年,位列全球前列。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琳琳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