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ay4 | 肝脏合成功能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2022-09-0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肝脏合成功能

王宇明.png

王宇明教授

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

上期回顾

Day3 | 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本期要点提示】

1. 掌握蛋白系统的作用及在肝病中检测的意义。

2. 掌握凝血系统在肝病中检测的意义。

3. 了解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脏合成功能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当肝细胞损伤的时候,体液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将会减少。因此,测定血清蛋白含量对肝病的诊断有重大价值。 


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


血清总蛋白(TP)包括白蛋白(Alb或A)和球蛋白(Glb或G)。正常人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量保持相对恒定。总蛋白正常值为60~80g/L,白蛋白为40~55g/L,球蛋白为20~30g/L,白蛋白/球蛋白(A/G)为1.5~2.5:1。其临床意义为,CHB、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制造,一般白蛋白量越高,人体越健康。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球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系,球蛋白要保持一定的量,球蛋白值偏高说明体内存在免疫系统的亢进,偏低说明免疫力不足。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的合成与分解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因此通过检测血清白蛋白,可以了解肝细胞损害的程度。肝脏受损可引起白蛋白合成障碍,致使血液中白蛋白降低。白蛋白若持续低于30g/L,提示预后不良。然而,白蛋白的改变在肝病时为非特异性,不能据此诊断和确定是何种疾病。通常如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贫血或挤压外伤等也可有血清白蛋白降低。


血清球蛋白


血清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检查时球蛋白增高提示存在慢性肝病。实验室检测血清蛋白,采用的都是定量方法,直接报告数值多少,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球蛋白多有升高。若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值可发生变化,正常时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应大于1.5以上,若小于1则为倒置,提示肝功能损害严重,有可能引起腹水,若倒置数值越小、时间越长,预后亦较差。随着临床病情恢复,白/球蛋白的比值亦可好转

蛋白系统改变主要是反映慢性肝病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注意白蛋白是否降低,或者球蛋白有无增高,若两者比值逐渐缩小或倒置,则提示慢性肝病的可能性。

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提高,常见高于正常的情况,造成部分人群的紧张情绪,这是不必要的。同时,我们建议有关方面进行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正常值范围的调查和更新。


前白蛋白指标及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PA)正常值为25~38 μg/dl。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12小时。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病情越重,检测值越低。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PA)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肝病时前白蛋白更敏感,有学者认为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减少,坏死后肝硬化几乎没有生成。

前白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要点:

1. 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较轻,前白蛋白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

2. 亚急性重型肝炎前白蛋白常处于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有密切关系。

3. 结合转氨酶、胆红素检测对不同类型肝脏及非肝脏疾病有鉴别意义,如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多属急性肝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则应考虑非肝脏本身疾病。

4. 动态监测前白蛋白能反映肝衰竭患者肝脏合成功能的好转或恶化情况,动态观察前白蛋白升高明显者预后好,降低或升高不明显者预后差,故观察前白蛋白早期动态变化能作为肝衰竭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值75%~100%,而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为12~14秒。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临床意义为:凝血因子大部分(Ⅱ、Ⅴ、Ⅶ、Ⅹ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在肝脏功能正常时,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当肝脏实质受到损伤,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机体可表现有出血倾向。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TA降低并不明显,与正常值相比无明显差异。而PTA下降最为明显的则是病情急剧、肝脏实质细胞严重广泛坏死的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其次为肝硬化及CHB患者。国内外学者已公认,PTA小于40%为肝细胞坏死的肯定界限。PTA降低显著是重症肝炎发展至晚期的标志和预后不良的征兆。因此,临床应重视CHB患者PTA的动态变化,用以作为判断CHB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

此外,有研究结果显示支持(INR)、凝血因子Ⅴ(FⅤ)和凝血因子Ⅶ(FⅦ)作为儿童急性肝衰竭(ALF)致命进展的预测标志物,并强调了在 ALF 儿童中进行常规肝功能检查的同时进行凝血因子监测的必要性。


胆碱酯酶


人体内有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特异性胆碱酯酶,另一种是血清胆碱酯酶,又称非特异性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临床上所检测的就是血清胆碱酯酶,其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能力和储备功能。正常血清胆碱酯酶(酶法)为 5100~13600 IU/L血清胆碱酯酶是肝病唯一出现下降的酶,如果下降提示肝脏合成功能障碍,下降越多病情越重,持续严重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本期习题

1. INR、PA、PTA及PT分别的临床意义有哪些?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如何?

2. 蛋白系统的作用及其在肝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何?

3. 为什么当前胆碱酯酶应用不多?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答案,本次活动期间,积极参与互动的老师,将有机会获得惊喜礼物哦~

上期习题参考答案

问题1. 导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解析→未结合型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衰老、破坏后血色素转化形成的,未结合型胆红素在经过肝脏时会被肝细胞摄取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因此,未结合型胆红素升高,常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 红细胞破坏增多,常见于溶血,例如服用某些药物、进食蚕豆或输注不相合血型的血液之后引起红细胞的破坏。② 可见于肝病,如肝硬化、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对未结合型胆红素的摄取转化能力下降,使血液中未结合型胆红素升高。③ 可见于某些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肝细胞内某些酶的缺乏或数量下降,对未结合性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下降所导致。


问题2. 如何利用胆红素代谢的指标判断黄疸类型?

参考解析→TBil及DBil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病及胆道梗阻,当TBil有显著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及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亦可引起黄疸。溶血性黄疸时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il/TBil<0.2;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il/TBil>0.5;肝细胞性黄疸时DBil及IBil均增加,DBil/TBil比值>0.2,但<0.5。

问题3.黄疸患者巩膜为何先出现黄染?唾液、脑脊液为何不出现黄染?为何急性肝炎血中胆红素已经增高,但临床上并未观察到黄疸?而恢复期血中胆红素已经正常,但临床上仍观察到黄疸?

参考解析→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4.2 μmol/L,就可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 μmol/L时,肉眼看不出黄疸,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 μmol/L时,临床即可出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临床上黄疸首先出现于眼结膜及巩膜,其次是口腔的硬软腭和黏膜,这主要是由于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对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胆红素是一种黄染的色素,需要和蛋白质结合才能较持久地使体液、组织和脏器黄染。而唾液、脑脊液中由于蛋白含量极少,胆红素与蛋白结合的量也少,故黄疸患者的唾液和脑脊液能够保持原有的颜色而不被黄染。

急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UCB)潴留于血液中。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UCB)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B),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致使血清中胆红素增高。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 μmol/L时,临床上肉眼看不出黄疸,且胆红素需要与弹性硬蛋白结合才能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故在临床上出现部分急性肝炎血中胆红素已经增高,但临床上并未观察到黄疸。同时,由于胆红素和含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因此巩膜、皮肤等一旦被黄染,消退较缓慢,即使血中胆红素正常,临床上仍可观察到黄疸。


问题4. 黄疸越深是否意味着肝炎传染性越强?

参考解析→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黄疸的深浅等同于肝炎的传染性大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简单地说黄疸与肝炎的传染性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与肝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黄疸是因为肝炎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出现的。人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当它们被肝、脾及骨髓等组织破坏后,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被分解成胆红素,这种未被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一种脂溶性的橙黄色物质),经过肝脏处理后称为直接胆红素(一种水溶性的橙黄色物质)。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分别经胆道系统、肠道和肾脏排出体外,故血液中的胆红素保持在1.7~17.1 μmol/L正常范围内。然而,当肝细胞受损后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功能减退,从而使间接胆红素滞留于血液中,同时由部分正常肝细胞产生的直接胆红素又可经淋巴系统及肝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当血液中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时,便会出现黄疸。根据黄疸的性质,由肝细胞损伤引起的黄疸又称为肝细胞性黄疸或肝性黄疸。

总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越重,其黄疸越深。因此,一般情况下,黄疸越深,病情越重,若超过171 μmol/L就有可能发展成了重型肝炎。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若黄疸下降,则病情好转;若黄疸逐渐或急剧上升,则病情恶化。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淤胆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胆红素很高,甚至超过171 μmol/L以上,但病情相对较轻或不明显,这种现象称之为“黄症分离”,但经过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问题5.仅从患者外观如何判断黄疸的类型?

参考解析→根据黄疸的发生机制,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① 溶血性黄疸:由于溶血时大量胆红素释放到血清中所造成的黄疸,主要以总胆红素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患者皮肤、黏膜、巩膜多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尿液颜色可呈酱油色或茶色,伴随有发热、腰痛、寒战等症状。② 肝细胞性黄疸:一般是由于各种类型的肝病,导致肝细胞受损引起胆红素的摄取、转换以及排泄异常。可表现为粪便颜色正常或变浅,皮肤颜色呈浅黄至深黄色,患者可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等表现。③ 梗阻性黄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胆管机械性梗阻,使胆汁无法正常排泄导致,可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变为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呈灰白陶土色,皮肤颜色呈暗黄色或黄绿色。④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一般是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是自幼年起就有慢性间歇性黄疸,且可以持续存在长达多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且可因疲劳、情绪波动、感染、发热、手术、妊娠诱发或是加重黄疸。

感谢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涂洋粟医生为本次活动精心准备的互动内容。


Day5  预告

肝脏纤维化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敬请期待!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