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的智能障碍综合征。痴呆的智能障碍以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判断力等,在病程某一阶段还会伴有精神、行为及人格异常。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引发痴呆的第二位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性痴呆在所有痴呆类型中的占比高达20%,由脑血管或心血管问题引发的脑损伤导致,以卒中较为常见。遗传性疾病、心内膜炎或淀粉样脑血管病也可能会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其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存。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性格和情感反应一般保持正常,直至疾病晚期。血管性痴呆患者经常在晚上踱步,且常出现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其他问题,包括抑郁和尿失禁。
Konno等(1997)将血管性痴呆分为8型:
第1型为多梗死性痴呆(MID),
第2型为重要部位引起的梗死(单发梗死性痴呆),
第3型为多发皮质下腔隙性梗死,
第4型为Binswanger病痴呆,
第5型为第1型至第3型的混合型,
第6型为脑出血性痴呆,
第7型临床和影像学同第3型,但具有遗传因子决定血管病变所引起的,
第8型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混合型。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又称脑白质改变(white matter changes,WMC),是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LA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 disease,BD)、血管性认知障碍、一氧化碳中毒及部分正常老年人。LA的发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其中有报道老年人LA的发病率在50%~98%,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其发病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脑半球白质接受双重血液供应,表面由来自皮层的穿透动脉以及其延伸至白质深层的动脉供血,血供越丰富的白质区域病变越迟。因此,当脑小血管出现慢性缺血性改变时,皮层下U纤维往往不受累,且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也得到了相当保留。相反,当脑大血管闭塞时,病灶常累及皮质以及皮质下白质。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一种特殊型脑血管病或血管性痴呆病,MRI可见脑白质T2高信号及多发小灶皮质下脑梗死或腔梗,主要病变在脑白质,同时可有白质萎缩。须注意,Binswanger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白质疏松以U形纤维不受累为特征,而CADASIL的白质疏松则相反。 皮质下U纤维早期受累的疾病较多,包括多发性硬化(近皮质病灶)、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亚历山大病、Canavan病、van der Knaap病、半乳糖血症、Salla病、Pelizaeus-Merzbacher病等。
近皮层与皮层下病灶位置
连接皮层的两个黄点之间的黄线即为U纤维。皮层下U纤维是否受累可帮助鉴别近皮层病灶与皮层下病灶,前者累及U纤维,而后者不受累。
Binswanger(1894)首次报告一例54岁女性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语言障碍、双下肢无力伴双手震颤,描述脑动脉硬化、双侧脑室明显增大、白质萎缩和多处室管膜增厚等病理改变,1902年Alzheimer正式提出此病,并用其老师Binswanger的名字命名。Olszewski(1962)回顾性的研究了41例SAE病人,其病理特点为皮层下灰质和白质中的深穿支血管硬化,导致小的梗死和白质弥漫性髓鞘脱失。而皮层下弓状纤维相对保留。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故在临床上不易得出诊断,往往需要病理证实。
Binswanger病(Binswanger's Disease,BD),也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或小血管性痴呆,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病理改变主要是广泛的脑室周围及额枕叶的脑白质萎缩,而基底节与皮质的灰质一般不受累。临床表现为皮质下痴呆,包括健忘、性格和情绪改变、假性延髓性麻痹、步态异常、尿失禁等,但健忘不像阿尔茨海默病的健忘那么严重。诊断标准包括MRI中可见皮质下微血管改变;一级和二级亲属卒中史,无早期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家族史;多次测量收缩压高于160 mmHg和/或舒张压值高于95mmHg。Bingswanger在1894年简单描述了弥漫白质病变的患者可有“蹒跚步态”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其后David Marsden重新对12个Bingswanger病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步态表现做了很细致和全面的描述(详细阅读Mov Disord. 1987;2(1):1-8. )。将Binswanger病这一术语用于以严重脑白质病变伴长期高血压为特征的VaD已不再被接受,且这一疾病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
(A、D、E)FLAIR像和(B)T2WI像上可见双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双侧基底节、丘脑和脑桥广泛对称的斑片状融合的高信号病灶;
(C)T1WI像可见相同部位的低信号病灶;双侧放射冠、基底节和丘脑可见胶质增生灶,周围信号增高;皮层下U纤维和胼胝体相对保留;脑室、脑池和脑沟突出,提示轻度脑萎缩;
(F)GRE像可见左侧脑桥微出血灶(箭头)。
来源:神经科学论坛
罕见病诊疗指南——抗 LGI1 抗体相关脑炎【神经系统罕见病】
《中国卒中学会关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科学声明》在线发布
ISC 2022前沿速递|应用西洛他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影响的性别差异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血栓预防及血栓形成的治疗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院前和初始医疗系统的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Lancet:静脉溶栓替奈普酶(0.25 mg/kg) VS 阿替普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