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10月21—25日,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CCSN 2025)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上,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慧娟教授以“AKI临床研究进展”为主题进行了发言。
会后,《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毛慧娟教授接受专访,围绕急性肾损伤(AKI)在围手术期、脓毒症相关、药物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在AKI预警系统方面的研究发现进行了深入交流。
问题一:急性肾损伤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器官损伤,其发生率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或发现可以改善这一情况?
围手术期急性肾损伤(AK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脏手术和非心脏大手术两大领域,其中心脏手术相关 AKI的研究较为深入。近年来,心脏手术相关AKI的预防措施探索取得了多项进展,韩国一项临床试验显示,80%浓度吸氧相比30%浓度能减少心脏手术AKI的发生;手术中输注氨基酸可提升肾脏储备功能,降低AKI发生风险;围术期吸入一氧化氮,也能够减少AKI的发生。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20%白蛋白输注不仅未降低AKI发生率,反而成为不利因素。中国学者丁小强教授团队提出的延迟性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可有效降低心脏手术后AKI发生率,相关研究于去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
今年一项重要研究表明,心脏手术中应用持续超滤的血液净化疗法,可降低术后AKI发生率,凸显了体外血液净化在AKI预防中的价值。
在非心脏大手术相关AKI研究方面,关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术前是否停用,法国一项研究显示,术前停用与继续使用相比,并未降低非心脏手术AKI发生率,因此认为继续使用该类药物是可行的。对于既往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非心脏大手术前停用降压药以避免低血压的策略,与继续用药相比,AK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因此除非个体评估不适宜使用,否则不建议术前停用降压药。
问题二:在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方面,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脓毒症相关AKI的研究也有诸多突破,脓毒症的集束化管理至关重要,KDIGO相关指南已明确其治疗重要性,近期随机对照试验(RCT)表明,集束化管理尤其是液体复苏策略,可显著减少脓毒症AKI的发生。
脓毒症AKI发生率因定义不同存在差异,但总体在 40%~50% 以上,且预后较差,可能导致死亡、慢性肾脏病(CKD)甚至透析依赖。
药物干预方面,重组人碱性磷酸酶的临床研究显示,其对全因死亡无显著阳性结果,但在主要肾脏事件上,用药组与未用药组呈现差异趋势;二次分析发现,对于APACHE Ⅱ评分高、乳酸水平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的重症患者,使用该药物可降低主要肾脏事件发生率,提示其需针对特定获益人群使用,病情越重的患者可能获益越多。
早期预测与诊断方面,尿液中CD35阳性的尿液细胞外囊泡,可作为脓毒症AKI早期预测及危险分层的重要指标。
问题三:在药物相关急性肾损伤方面,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药物相关AKI的研究中,造影剂相关AKI发生率约为 5%,临床已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可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关注与预防。
一项研究表明,心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补充硝酸钾,相比补充氯化钾,可减少造影剂相关AKI发生,该措施成本低且可行性高。
另有研究表明,褪黑素用于心脏搭桥或冠脉造影患者,也可降低造影剂相关AKI发生率;中国团队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同样有效减少了此类AKI的发生。
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脏病的患者中,SGLT-2i和GLP-1 RA被证实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CONFIDENCE研究结果提示,SGLT2i和nsMRA联用未增加AKI等复合不良事件发生,虽短期eGFR有所下降,但90天后eGFR趋于稳定,且对长期肾功能改善有益,这类药物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实为血流动力学因素所致,并非真正的实质性肾损害,提示其长期应用具有肾脏保护获益。
问题四: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也围绕急性肾损伤开展了很多研究,可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吗?
AKI预警系统的应用效果也受到关注,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自2017年在全院推广AKI预警系统,相关研究去年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结果显示,预警组临床医生对AKI的诊断率提高,肾毒性药物停用更及时,患者出入量监测、肌酐复查及肾科会诊频次增加,临床决策更积极,但在中重度AKI 发生、疾病进展、死亡等患者核心结局上,与非预警组无显著差异。
今年团队在Critical Care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RCT研究中预警系统对死亡等硬终点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肾替代治疗需求;非RCT研究则显示预警可改善AKI进展、用药审查率及患者总体预后,但对肾替代治疗无明显影响,两类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亚组分析发现,预警强度过强或过弱均无法改善患者主要结局,中等强度预警可提升患者预后;此外,预警系统在教学医院推广效果积极有益,但在非教学医院推广可能导致过度医疗,增加患者不良结局,提示需进一步探索适宜的预警人群、方式及强度,以提升预警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采写
毛慧娟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