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10月17-21日,2025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德国柏林正式召开。在当地时间10月19日召开的“上消化道肿瘤优选口头报告专场2”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代表团队报告了一项胰腺癌KRAS-G12D突变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HRS-4642联合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紫杉醇(GA方案)治疗KRAS-G12D突变晚期胰腺癌:一项Ⅰb/Ⅱ期研究”。作为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编委,王理伟教授受邀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精粹如下。
GA方案仍是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一线治疗方案。KRAS-G12D抑制剂通过阻断MEK/ERK磷酸化,可能进一步提高GA方案在KRAS-G12D突变PDAC中的疗效。这项Ⅰb/Ⅱ期研究旨在评估新型KRAS-G12D抑制剂HRS-4642联合GA方案在晚期KRAS-G12D突变PDA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中,符合入组条件的晚期KRAS-G12D突变PDAC患者接受HRS-4642(第1天500 mg、第8天1200 mg,静脉输注,每3周一次)联合GA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输注,每3周一次;白蛋白紫杉醇125 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输注,每3周一次)治疗。
截至2025年4月10日,共入组31例患者,包括1例经治患者和30例初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时,26例(83.9%)患者仍在接受治疗。经治患者在研究治疗后达到持续超过7个月的疾病稳定,且在数据截止时仍在继续接受治疗。初治患者的确认客观缓解率(ORR)为60.0%(现场报告更新为63.3%)。在18例缓解者中,17例患者仍持续保持客观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成熟。30例初治患者中发生3例(10.0%)疾病进展事件;无进展生存(PFS)数据在数据截止时尚未成熟。
77.4%(24/31)的患者发生≥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现场报告更新为87.1%(27/31)]。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10%)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61.3%)、白细胞计数降低(45.2%)和贫血(12.9%)。未发生导致治疗终止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也无治疗相关死亡。
HRS-4642联合GA方案在晚期KRAS-G12D突变PDAC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的随访仍在进行中。
胰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其治疗进展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化疗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迫切希望在靶向或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突破。从胰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来看,2019年公布的POLO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胰腺癌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时代。
KRAS突变是迄今为止胰腺癌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超过90%的胰腺癌患者都能检测到该突变。我们团队开展的一项针对1000多例中国胰腺癌患者样本的大型研究显示,中国人群中胰腺癌野生型患者比例约为17%,高于西方人群。基于此,由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秦叔逵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牵头的全中国人群NOTABLE研究,实现了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的靶向治疗获益,但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的治疗仍是难题。
KRAS基因曾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但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如今已取得一定突破。首个成药进展出现在G12C突变患者中,针对G12C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让约2%的胰腺癌患者获得了靶向治疗机会,且疗效良好。而G12D和G12V这些突变频率较高的靶点,成药情况更受关注,一直是医生和科学家探索的目标,相关临床研究正逐步开展。
本次报告的这项来自中国的KRAS-G12D抑制剂HRS4642在Ⅰ期临床研究中就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在后续研究中,将其与标准化疗方案结合,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其Ⅰb/Ⅱ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在2025 ESMO年会进行了口头报告。基于目前的成果,后续的Ⅲ期临床研究也即将启动。此外,还有一些泛RAS的药物正在研究中,我们也期待这些研究能取得好结果。
本次ESMO年会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参与研究的31例患者中,ORR突破了60%,较以往的疗效数据翻了一番,这一结果十分令人鼓舞。同时,研究也关注了患者的PFS数据。截至7月底递交数据时,PFS时间已经超过7个月,现在即将达到9个月,而GA方案的总生存时间为8.7个月。同时,HRS4642为静脉制剂,大大减少了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整体不良反应可控。
基于此,我们对HRS-4642联合GA方案的疗效持有充分的自信,并将在后续的Ⅲ期临床研究中进一步将这一联合方案推进到一线,期望能让约40%的KRAS基因突变患者,即大约占胰腺癌患者三分之一的KRAS-G12D突变人群在一线治疗时就能使用该药物并从中获益。
基于Ⅰb/Ⅱ期的研究结果,Ⅲ期临床研究计划将治疗方案推到一线。若能取得阳性结果,胰腺癌患者将更早、更及时地获得药物治疗,这有望改变胰腺癌的治疗格局。
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药物耐药问题,包括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目前研究的ORR为63.3%,对于那些未能得到缓解的患者,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关注。另外,目前有效的患者若后续出现继发性耐药,也需要对相关机制展开深入探索。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转化研究,探索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延缓继发性耐药的产生,或者逆转原发性耐药,并探明耐药的患者是否还有其他治疗选择。
总之,这项研究是胰腺癌靶向治疗领域取得的阶段性进展。针对KRAS这一重要驱动基因,未来或许会有更多药物问世。同时,胰腺癌除了KRAS基因外,还有TP53、SMAD4和CDKN2A三个主要驱动基因,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精准的患者分型和更深入的转化研究,发现更多有效药物,最终造福所有胰腺癌患者。
为了直面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的严峻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秦叔逵教授、樊嘉院士、于金明院士等专家延续既往合作,共同筹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学编委会,并于2024年4月27日在济南正式成立。在编委会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报社始终坚持建设医学媒体国家队品牌,与广大专家同频共振,以专家视角引领学术报道,以报社资源助推学科发展,持续产出高质量专业内容,共同推广肿瘤领域科技研究及临床转化成果,助力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肿瘤学编委会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筹办“编委之声”专栏,邀请各位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发挥引领作用,点评肿瘤学术前沿进展,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启示科研学者。专栏将从本期开始,固定每周邀约一位编委发布一篇点评文章,于每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B1版面刊发。
聚焦前沿热点,同思学科发展,共助健康中国,“编委之声”专栏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理伟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