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 ESOC 华山特约】RICH-2研究:远隔缺血适应能否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

2024-05-19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血管组 张安琪 应云清



微信图片_20240519121204.png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最严重且缺乏有效治疗方式的卒中类型,其高死亡率和残疾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血肿体积是ICH患者预后的独立决定因素,清除血肿成为临床管理的主要目标。然而,既往众多外科血肿清除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2024年发表的ENRICH研究是首个获得阳性结果的ICH手术试验,采用早期微创束旁手术(MIPS)方式改善了ICH患者的功能预后。ENRICH试验纳入的是出血量30~80mL、且能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微创手术的患者,范围较窄。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治疗是一种创新的非药物、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反复诱发肢体的短暂缺血,对随后远隔器官的严重、长期缺血事件起到保护作用[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开展的RICA研究发现,长程RIC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人群具有保护作用,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既往研究利用小鼠模型证明ICH发生后每日1次的双侧RIC能够促进血肿消退、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因此,RIC或许能为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获益。


吉训明院士团队开展的RICH-1研究已发现对ICH患者进行连续7日、每日重复RIC是安全的,并显示出促进血肿消退、减轻周围水肿的潜在作用[3]。


在此基础上,RICH-2研究旨在确定未接受手术治疗的ICH患者能否通过RIC改善90天功能预后。2024 ESOC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赵文博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分享了研究结果。


RICH-2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设计。


纳入标准


  1. 年龄18~80岁;

  2. CT平扫诊断为幕上脑出血,血肿体积10~30 ml;

  3. GCS>8分;

  4. NIHSS 6~20分;

  5. 能够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完成随机化并启动RIC治疗;

  6. 获取患者或其法定代表人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1. 疑似继发于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静脉窦血栓形成、脑梗死或颅脑外伤的ICH;

  2. 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内出血的ICH;

  3. 计划实行血肿清除术;

  4. 影像学提示中线明显偏移(>10 mm)或脑疝。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将受试者按1:1分配到RIC组或对照组。分层因素包括:症状严重程度(NIHSS评分6~10分与NIHSS评分11~20分)、血肿体积(10~20 ml与21~30 ml)。对受试者、治疗医生、结局评估者及照料者均设盲。受试者在随机分组后即刻以及随后7天每日进行一次RIC或假RIC治疗。除此之外,所有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标准药物治疗。患者在随机后第7天进行NIHSS评分和完善头颅CT检查以评估血肿吸收情况,在第30天、90天、180天进行随访,评估并记录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研究终点


主要终点:随机化后90天功能独立(mRS 0~2分)的患者比例。


次要终点:

(1)随机化后90天mRS 0~1分及mRS 0~3分的患者比例;(2)随机化后180天mRS 0~1分,0~2分及0~3分的患者比例;

(3)90天mRS移位分析;

(4)180天mRS移位分析;

(5)随机化后7天NIHSS评分变化。


安全性终点:

(1)随机化后180天任意原因导致死亡;

(2)7天内血肿扩大;

(3)7天内神经功能恶化(NIHSS增加≥4分或GCS增加≥2分);

(4)180天内任意不良或严重不良事件。


研究结果


2021年4月22日至2024年4月30日,RICH-2研究从全国20家中心招募了458例受试者并完成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9例,均纳入意向性分析(ITT analysis)。随机后共22例患者发生失访、改为手术治疗或方案违背,因此按方案分析(PP analysis)中试验组实际纳入221例,对照组215例。两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


意向性分析中,试验组与对照组达到主要终点的比例无显著差异(68.1% vs. 71.2%,RR=0.98, 95%CI 0.88~1.09,p=0.69)。各亚组分析均未得出显著结果,但基线血肿体积为21~30 ml的亚组似乎有从RIC治疗中获益的趋势(RR=1.33,95% CI 0.91~1.96,p=0.21)。


主要结果的敏感性分析采用了两种模型。Model Ⅰ:将90天mRS随访缺失的患者排除(RR=0.98, 95%CI 0.88~1.09,p=0.75);Model Ⅱ:对90天随访缺失的患者,若明确仍然存活,90天mRS使用上一次随访时的mRS评分,如90天存活情况不详,则mRS=6(RR=0.99, 95%CI 0.89~1.10,p=0.86)。两种模型的结果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两种模型的亚组分析中,基线血肿体积为21~30 ml的亚组同样有获益的趋势(p=0.18和p=0.14)。


次要终点中,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未见显著差异。安全性终点中,除RIC组报告了更多的疼痛事件(12 vs. 1,p=0.01)外,其他终点无显著差异。


RICH-2研究显示,对于发病24~48小时、非手术治疗的ICH患者,单侧上肢进行连续7天的RIC治疗并不能改善功能预后。研究者分析了该试验未获阳性结果的可能原因。亚组分析提示基线血肿体积21~30 ml的患者更可能从RIC中受益,而本试验纳入患者中80%(n=390)为10~20 ml组,这或许掩盖了RIC治疗的有效性;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这一现象。此外,RIC治疗方案的选择(单侧/双侧,7天/长期治疗等)仍有待于继续探索。


image.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