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拉完便便回头一看,一马桶血!以为是痔疮,没想到……

2021-10-19作者:cmt佳玲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本文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贾文涛 教授


清早“嗯嗯”后

转身看看马桶

你会发现

不一样的世界......


63岁的陈大叔两年前发现便便时有血,一直以为是痔疮,没重视。


2021年社区体检时,陈大叔查出大便潜血阳性。他还没当回事,反而家里人不淡定了,极力劝说他去了当地医院做肠镜检查。检查报告让他大吃一惊:


距肛15~18 cm见一广基新生物,表面粗糙不平

活检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这是啥

是说得癌了吗?


陈大叔忐忑不安

辗转住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城东院区


主管医生充分评估了病情

给出两个治疗方案

↓↓↓

一是直接外科手术治疗

二是进行内镜下病灶切除


但是,外科手术需要切除病灶肠管,再进行吻合,手术创伤大。患者和家属商量后,希望尽量选择手术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大半圈肠管都变色了

内镜切除挑战很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贾立涛副主任医师接到会诊申请后,仔细分析判断病情,并和陈大叔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他告诉老陈,这片病灶,范围非常广,占了大半圈肠管,而且表面形态不太规则,发展成恶性肿瘤概率很高,必须尽早切除。由于病灶范围大,消化内镜下手术挑战也很大,但是值得一试。


手术方式选择ESD手术。一旦内镜下切除成功,意味着保住了一段肠管,可将手术损伤的代价降到最低。


老陈欣然接受。

●  ESD手术

又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是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创伤小,对于早癌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当,避免了开腹的痛苦。


确定了手术方案,

贾立涛和内镜中心工作人员做好充分准备。


本例手术为困难ESD,主要由于病灶巨大,连成一片,内镜下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范围狭小,需要在一个非常窄小的环境中进行精准操作,极度考验手术者的耐心和技术。


贾立涛上台后,仔细确定病灶范围,黏膜下注射,分离基底,逐步完整切除病灶。术中做好仔细的止血,术后钛夹封闭创面。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细致,力求完美切除。


微信图片_20211015164242.jpg


手术进行了4.5 h,当取出病变组织的一刹那,内镜室众医护不禁一阵惊呼:“好大一片病灶!”测量发现,足足有8*10 cm,比一个手掌心还大点!


术后病理提示:

(距肛门18 cm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阴性。意味着手术成功剥离了肠道早癌,效果与外科手术无异。

前方高能↓↓↓

微信图片_20211015164259.jpg

 右下即比手掌心还大点的病变组织


贾立涛表示,如今,体检受到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早癌也发现越来越多。消化道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应用越来越广泛。ESD术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非常适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


大肠癌,这些知识要知道

慌!大肠癌可能偷偷摸摸找上门!

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但是它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可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肠道的健康检查尤显重要。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①30~40岁以上,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及腹痛者)。


②曾经罹患肠癌者。患有结肠癌的患者,即便残存的结肠是正常的,再次患结肠、直肠癌的概率会比正常人高3倍;如果残存的结肠曾有过腺瘤或现有腺瘤存在,危险性增加6倍。第二次大肠癌一般在治疗后2~30年内出现,大部分出现在治疗后3~4年内。

③血吸虫病患者。

④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死于大肠癌的概率会增加4倍。

⑤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⑥有盆腔放疗史者。

⑦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概率比正常人高6.9倍,一般在发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后,接下来每10年会有10%~20%的患者发生癌变。出血性溃疡性直肠、结肠炎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大肠癌。

⑧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家族史者,发生大肠癌的概率较高,发病年龄较早。

几岁开始大肠癌的筛查?

①一般人群:指不是大肠癌发病高危的人群,这类人群,推荐45岁以后可以开始接受筛查。

②对于高危人群:不包括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推荐40岁左右开始接受筛查。

③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

大肠癌体检三板斧


1.直肠肛门指检

超过半数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而80%的直肠癌属于中低位,直肠肛门指检可以发现,对肛周疾病与大肠癌做出初步判断。

中国的大肠癌患者中,一半以上是直肠癌,而在直肠癌患者中,又有约70%是中低位直肠癌。

换句话说,70%的直肠癌(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大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摸出来。

所以,在做体检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肛门指检哦。


2. 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当消化道少量出血时一般不会有便血、黑便等表现,粪便外观肉眼没有异常,但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对消化道内极少量的出血做出判断。

其实不止大肠癌,包括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肿瘤会侵蚀黏膜及黏膜下血管导致非常微量的消化道出血,这种极小量的出血用肉眼难以判断,这时可以通过的粪便检查发现是否有隐匿的消化道出血。

人们在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会明显上升。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这个年龄段。

因此,人们应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警惕息肉或肿瘤引起的出血,首先粪便隐血试验比肠镜和肛门检查指诊来得更为方便,也更容易做到筛查,一次检查花费大约十元,若有持续阳性,则应谨慎,需进一步做内镜检查。


3. 肠镜


目前,很少人主动做肠镜健康检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民众对大肠癌缺乏认识;

二是民众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难于接受,甚至恐惧。这种恐惧心理使很多患者耽误了病情,致使临床上很多的大肠癌病例得不到早期诊治,错失治疗良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已大为降低,检查时间也大大缩短,完成一次肠镜检查约需一刻钟。此外,也可选择在静脉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无痛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的另一大意义,在于能发现并通过内镜微创处理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而从腺瘤的发生,到癌变的发生,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的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则可以阻断了其向癌转变的机会。


浙大二院  平台发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