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顾媛媛教授:PK/PD角度探究抗菌药物的使用

2023-02-06作者:孙嘉怿资讯

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合并症和致死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艾滋病、获得性免疫功能缺失综合征以及疟疾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于全球病因前10位,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死因的25%以上[1]。自从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菌药物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工具,在全世界挽救了无数的生命[2]


随着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普及,因过度或错误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耐药问题日益凸显,带来诸多健康隐患[3]。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研究可充分考虑病原体、宿主和药物三者的相互关系,将浓度、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结合起来,更加符合人体感染的治疗过程,可使抗菌药物在人体内达到最大的杀菌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4]。本文从PK/PD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菌药物的开发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01
PK/PD基本概念


药物动力学(PK)被定义为“机体如何处理药物”,揭示了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并结合药动学原理运用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体内药物变化过程[4]。利用PK模型可以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应用相关PK软件计算PK参数,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对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及评估药物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抗菌药物体内PK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对其是否能迅速发挥作用或维持疗效应综合判断。掌握各种抗菌药物PK参数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PK常用的参数包括药峰浓度、达峰时间、药时曲线下面积、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Vd)、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等[5]


药物效应动力学(PD)被定义为“药物如何影响机体”,即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4]。与其他药物不同的是抗菌药物的目标是对病原微生物起作用而非机体,所以针对抗菌药物的PD更充分的定义应为“药物如何影响细菌”。PD的指标包括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最低有效浓度、防耐药突变浓度、异质性耐药、联合抑菌指数及血清杀菌效价等[5]


02

菌药物PK/PD的分类


抗菌药物的PK/PD研究方法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结合起来,分析药物剂量相对应的时间-浓度-效应过程,反映药物-人体-病原菌之间的关系,使所得的结果更加符合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规律,为抗菌药物的开发、临床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优化提供重要信息。抗细菌药物按照PK/PD的特点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3类[7]。根据化学结构,抗真菌药主要分为多烯类、吡咯类、棘白菌素类和氟胞嘧啶类[6]。抗真菌药物PK/PD的分类定义同抗细菌药物,仅抗菌后效应(PAE)在抗真菌药物中称为PAFE。各类PK/PD指数和代表药物包括浓度依赖性且具有长PAFE的药物、时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抗真菌作用时间较长的药物3类[5]


03

临床的PK/PD研究方法


抗菌药物PK/PD的研究方法包括非临床PK/PD研究方法和临床PK/PD研究方法[5]。抗菌药物体外PD结合体外PK/PD研究和动物PK/PD研究等非临床PK/PD研究可间接反映抗菌药物进入机体后在感染病灶内达到抑菌或杀菌效果的动态过程,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杀菌或抑菌效果,对临床PK/PD研究及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PK/PD研究是决定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包括剂量的优化、亚组剂量选择等的重要依据。


04

PK/PD理论在优化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抗菌药物PK/PD理论已应用于指导抗菌新药临床初始给药方案的确定、药敏试验折点的制定及再评价,以及指导临床抗菌治疗给药方案进一步优化。


抗菌药物选择:基于PK/PD理论,利用群体概率(Monte Carlo)的方法对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某种感染的成功几率进行比较,可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8]。该方法计算药物在特定给药方式下获得目标PK/PD值的几率(PTA),PTA越高则治疗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大。


优化给药方案: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中,有些具有明显的PAE,此类药物有很小的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给药间隔可适当延长,如碳青霉烯类、阿奇霉素、糖肽类等。碳青霉烯类中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对静止期和繁殖期细菌均有强大的杀菌作用,PAE也较长,临床给药时可采取每天1-2次给药方案[9]


指导耐药菌治疗:对于多重或泛耐药细菌感染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广泛耐药,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疗效也不十分理想。一般情况下,碳青霉烯类治疗细菌感染需要的目标T>MIC(最小抑菌浓度)为30%,严重感染可能需要提升到40%~50%,如果临床选择MIC值较低的CRE感染者,提高用药剂量同时延长药物输注时间,就可能使其目标T>MIC达到预期,获得治疗效果[10]


小结


PK/PD理论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在保证抗感染效果的同时降低用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发生,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降低抗生素耐药发生,对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由于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实现的抗菌药物浓度监测仍是小部分,而且缺乏基于临床数据预测的PK/PD模型等原因,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临床实践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钱渊,郑晓天. 关注细菌感染中抗菌药物的耐药性[J]. 中华儿科杂志,2022,60(8):741-744.

[2]王高朋. 青霉素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河北大学,2018.

[3]杨翠仙.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S2):57-58.

[4] 沈爱宗,张圣雨,陈泳伍,晨迪,陈飞虎,黄晓晖,邵蓉.抗菌药物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9,43(11):880-884.

[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6):409-446.

[6] 王朝霞.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08):592-596.

[7]王睿.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865-867.

[8]王李,房晓伟,耿士窠,等. 蒙特卡洛模拟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给药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9(3):281-286.

[9]武明芬,赵志刚.青霉烯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与分级管理建议[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1,21(03):193-199.

[10]李洁垚. 碳青霉烯类血药浓度监测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临床观察[D].海南医学院,2022.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