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仍是原发冠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 | 心血管临床研究展播

2025-03-23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仍是原发冠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

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with rescue stenting versusintended sten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novo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REC-CAGEFREE l):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

发表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 (IF:98.4)

通讯作者:陶凌

第一作者:高超

主要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推荐理由

REC-CAGEFREE Ⅰ研究作为全球首个针对新发冠心病患者评估DCB长期临床效果的大规模研究,直面临床在冠脉新发病变中介入治疗器械选择的难题。尽管DCB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十余年的应用,其使用和推广超前于确凿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在临床实践中,介入医生通常会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情况选择置入器械,但往往缺乏循证医学支持。本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有望改写现有冠心病治疗指南。


研究解读

REC-CAGEFREE Ⅰ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非劣效性试验,旨在验证药球(紫杉醇涂层球囊)在新发冠心病患者(不论靶血管直径大小)中的长期临床效果,是否不劣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24个月的器械相关复合终点(Do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以及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主要分析基于意向治疗人群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


2021年2月5日至2022年5月1日期间,在我国43家研究中心共入选2272例患者,其中1133例被随机分配至药物涂层球囊(DCB)组,1139例分配至药物洗脱支架(DES)组。


患者平均年龄为61.4岁,男性占69.3%,27.3%有糖尿病病史,急性冠脉综合征占55.3%,非小血管病变占51.6%。在病变预处理中,切割或刻痕球囊的使用率达到了64.5%。药球组患者中,有106例(9.4%)在DCB治疗后因结果不理想而接受了补救DES置入。


共有99.4%的患者完成了24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34 [IQR:731~739]天。DCB组72例(6.4%)患者,DES组38例(3.4%)患者发生了器械相关复合终点,组间事件率差异为3.04%(单侧95%CI:4.52;P非劣效性=0.65;双侧95%CI:1.27~4.81;P<0.001),未能满足非劣效性标准。


研究主要终点(器械相关复合终点)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物球囊与支架的效果与冠脉血管大小密切相关,具有显著异质性P交互作用=0.020)。

  • 在非小血管CAD亚组(器械直径≥3.0毫米)中,DCB组45例(7.5%)患者和DES组16例(2.5%)发生DoCE(差异:4.98%,95%CI:2.54~7.42);

  • 而在小血管CAD亚组中,DCB组27例(5.1%)患者和DES组22例(4.4%)患者发生DoCE(差异:0.72%,95%CI:-1.88~3.32)。

研究主要终点血管直径亚组


专家点评


试验设计和实施方面的3大亮点

陶凌教授指出,REC-CAGEFREE Ⅰ研究在试验设计和实施方面有如下3大亮点。


1. 研究意义

作为全球首个针对新发冠心病患者评估DCB长期临床效果的大规模研究,本研究直面临床在冠脉新发病变中介入治疗器械选择的难题。尽管DCB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十余年的应用,其使用和推广超前于确凿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在临床实践中,介入医生通常会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情况选择置入器械,但往往缺乏循证医学支持。本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有望改写现有冠心病治疗指南。

2. 研究终点选择

本研究结果采用临床硬终点,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为减少在非盲设计研究中患者可能因接受药球而更倾向于进行血管造影的偏倚,血运重建相关终点没有采用传统的所有靶病变血运重建终点,而选择了基于临床和生理指征的靶病变血运重建。这一策略旨在尽可能降低因设计偏倚引起的干扰,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确保了研究的客观性,并进一步增强了对药球效果的真实评估。

3. 研究数据收集

除常规的随访方法外,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应用程序,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这一创新措施旨在提高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并增强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这种移动应用程序,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跟踪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进一步优化研究的监测和评估过程。



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高质量证据

陶凌教授指出,过去30余年间,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最新介入治疗注册数据,药球的使用率在过去五年中持续上升,至2023年已达到18.5%,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药球的适应证及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仍极大程度依赖术者个人的临床经验。REC-CAGEFREE Ⅰ研究作为全球首个验证药球在新发冠心病患者中长期临床效果的大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限定靶血管直径的新发、非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支架仍处于基石地位


在本研究中,尽管药球策略在整体人群未能非劣于支架,但我们观察到在超过1000人的小血管病变亚组中,药球与支架在2年随访中的器械相关复合终点发生率相似。结合既往BASKET-SMALL 2研究,提示药球在该人群中,可能成为支架的替代治疗方式,避免永久性金属置入。此外,在随机分组前,有超过60%的病变接受了切割或刻痕球囊预处理。亚组分析显示,与普通球囊相比,切割或刻痕球囊显著提高了病变预处理的成功率。这些发现为药物球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实践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研究中药球未能达到与支架的非劣效性,但在24个月时,接受药球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16发生了器械相关复合终点事件,且未观察到明显的血管闭塞或靶血管心肌梗死风险。鉴于支架的缺血事件风险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药球在长期内可能对患者有益。本研究方案计划随访时间长达10年,将在更长时间内进一步探讨药球的疗效。


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陶凌教授为该论文第一通讯作者,高超教授为第一作者。爱尔兰高威大学Serruy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何兴强医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欧阳繁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志辉教授分别为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信息
陶凌-removebg-preview(1).png
陶凌
通讯作者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奖团队奖、第五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担任中国医促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心血管内科学副主委、陕西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委。以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科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科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课题十余项。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14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总SCI他引78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7篇,总IF=924,单篇最高IF=98.4,IF>10论文20余篇。


微信图片_20240831190837-removebg-preview.png
高超
第一作者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欧洲心脏病协会Fellow,欧洲心血管影像学会Fellow,欧洲心脏协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爱尔兰高威大学CORRIB心血管核心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临床学组委员,Eurointervention助理编辑,EHJ等杂志审稿人。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及器械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参与了GLOBAL LEADERS, TALENT, SYNTAXES, LANDMARK (Lancet 2018, 2019, 2020, 2024)等8个全球RCT研究的设计、结果分析或文章撰写工作;作为共同牵头人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0项;发表SCI论文92篇,IF>10分15篇;以第一/共同通讯作者在Lancet 2024,EHJ 2020,2021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篇,入选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2篇,国际指南2篇。


团队介绍

本课题组在陶凌教授、高超教授带领下,深入开展心血管领域的临床研究。过去五年中,团队设计并牵头开展了五大系列、十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Lancet、EHJ、Circulation、JACC等医学顶级期刊。未来,团队将继续专注于该领域,一方面致力于产出更多突破性成果,推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继续深入打通实验室-临床前-临床研究的转化全链条,推进原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新产品、新策略,新方案。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