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肝转移是乳腺癌患者继骨转移、肺转移后的最主要转移部位之一,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肝转移相对预后较差,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人群,需考虑哪些治疗因素?又有哪些治疗选择?本期特别邀请了江苏省肿瘤医院的张莉莉教授,向我们解析HR+/HER2-晚期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
本次讲座中,张莉莉教授首先谈及了HR+晚期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及指南推荐。肝脏是晚期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Luminal型中肝转移的患者占25%以上,HR+/HER2-乳腺癌伴肝转移的预后相较于其他亚型更差。在NCCN、ESMO、ASCO和中国晚期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等权威指南中,均推荐HR+/HER2-内脏转移乳腺癌无内脏危象者优先选择内分泌治疗,而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其中,内脏危象是指由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疾病快速进展确认的数个脏器功能异常,患者若发生内脏转移并不代表内脏危象,当出现弥漫性肝转移、脑膜转移、骨髓转移、肺的癌性淋巴管炎等,需要快速有效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的情况时考虑为内脏危象。
随后,张教授就HR+晚期乳腺癌肝转移的诊治选择及循证依据进行了详尽分析。在PALOMA-1研究中,共纳入了80例内脏转移的患者,其中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的中位PFS为12.8个月,而内分泌单药组的中位PFS为7.4个月,联合组疾病进展风险下降45%;在POLAMA-2研究中,共纳入了324例内脏转移的患者,其中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的中位PFS为19.3个月,而内分泌单药组的中位PFS为12.9个月,联合组疾病进展风险下降37%,PALOMA-2肝转移的亚组人群同样显示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38%,肝转移亚组联合方案的中位PFS为13.7个月,起效时间是3个月或者更早。另外,一项纳入了PALOMA系列等7项研究的FDA汇总分析显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改善肝或肺转移患者的生存,而Flatiron等真实世界研究同样提示一线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联合AI显著延长内脏转移的OS。除了对比于内分泌单药治疗外,在Young-pearl研究及LANCET ONCOLOGY最新的Meta分析中,化疗在PFS上也未超过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
最后,张教授带来了一例HR+晚期乳腺癌肝转移病例分享。患者为HR+/HER2-转移性乳腺癌,左乳术后化放疗后,肝转移IV期,因为CDK4/6抑制剂不可及的情况下先给予化疗和内分泌单药治疗,在疾病进展后且CDK4/6抑制剂可及的情况下予以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疗效达到PR,目前维持PR并持续治疗中,PFS已达到22个月,在CDK4/6抑制剂应用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为3级的血液学毒性,恢复慢,通过剂量调整后可耐受,治疗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综合来说,在CDK4/6抑制剂可及的情况下,优选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线首选,效果会更好。
张莉莉教授解答热点问题
1.乳腺癌术后的患者,当出现哪些临床症状的时候应该警惕肝转移的发生,临床诊断中应该如何选择B超、CT、MRI和血清标志物等?
张莉莉教授:事实上,初始肝转移患者多数并没有症状,通常是通过血生化检查发现肝酶显著异常,这时需警惕肝转移的发生,部分患者也会伴有右上腹部的不适、厌食等。对于肝转移的诊断,一般会考虑CT、磁共振两种主要的方式,如果患者合并有脂肪肝时,CT常无法清晰显示患者的肝转移病灶,应增加磁共振检查,而B超可作为初步判断肝转移的方法,同时可经B超穿刺明确病理。血清标志物则常作为CT和磁共振的参考诊断标准。
2.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全身性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选择性放射治疗等,您是如何考量及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的?
张莉莉教授:乳腺癌肝转移治疗的总体原则是以全身性药物治疗为主,极个别的情况会考虑外科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局部治疗主要适用于病灶相对局限,全身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另外,对于全身治疗后还有残留病灶的患者也是可以考虑局部治疗的。但是,在我个人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肝转移的患者很少采用局部处理,因为仅局部处理,对于患者的总生存改善十分有限。
3.本次病例分享中,患者使用CDK4/6抑制剂出现了3级血液学毒性,并延迟恢复,经过剂量调整后好转,在CDK4/6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剂量调整的经验和不良反应的处理应注意什么?
张莉莉教授: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的总体安全性良好,血液毒性等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还是以1级或2级为主。一般情况来说,患者不需要停药或者减量,可按照原方案治疗。如果患者出现3级血液学毒性伴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或出现4级血液学毒性时需要停药,待恢复至1-2级给予哌柏西利减量治疗。如果患者仅出现1级或2级非血液学毒性,则无需考虑停药或减量,但如果出现了三级或以上的非血液学毒性则需要考虑减量。
本篇文章转载自CDK4/6i学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