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雷替曲塞是胸腺合成酶抑制剂,在体内代谢为多聚谷氨酸类化合物,抑制细胞DNA合成。除了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其在食管癌、胃癌等肿瘤中的作用也积累了一些临床证据。本版两例雷替曲塞分别治疗食管癌和胃癌的相关病例,希望能给读者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二线治疗食管低分化鳞癌伴淋巴结转移1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 陆恒
患者女性,67岁,身高160 cm,体重53 kg。体质指数(BMI)20.7 kg/m2,KPS评分80分。患者因“进食哽噎感半年”就诊,完成胃镜检查提示距门齿25~30 cm食管黏膜巨大隆起型病灶,病理提示低分化鳞癌。胸腹部CT提示食管管壁明显增厚,纵膈及肝胃多发肿大转移淋巴结。诊断为食管癌伴淋巴结转移(cT3N2M1,ⅣA期)。
一线应用TP方案解救化疗(紫杉醇210 mg d1,奈达铂40 mg d1~3,28 d/cycle),第1周期出现呼吸困难伴皮疹,考虑为过敏反应。患者无法耐受,未能完成第1次周期化疗,中止化疗并出院后调理。
3周后患者再次入院,考虑到患者TP方案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建议调整方案,根据治疗指南,二线可选择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雷替曲塞 4 mg d1,奈达铂40 mg d1~3,28 d/cycle)。化疗中患者耐受性好,未出现明显不适。2周期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进食通畅,胸部CT提示淋巴结明显缩小。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6周期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饮食好,体重增加7 kg。胸部CT提示淋巴结极小,胃镜检查原食管病灶完全消失,遗留白色瘢痕改变,疗效评估为PR。更改二线方案后,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无胃肠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等相关不良反应,整体耐受良好。
综上可见,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跨线二线治疗食管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疗效确切,耐受良好,且可获得极好的疗效,是晚期食管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雷替曲塞在1例胃癌并多发转移患者联合化疗中的应用
山东省立医院东院 杨霞
患者男性,65岁。因在确诊6月余前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在确诊1月前出现呈持续腹痛感,入院诊断为胃癌(Ⅳ期,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部癌变,胃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胰腺及脾静脉)。
患者遂接受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雷替曲塞方案联合化疗6周期,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在治疗前104.10 U/ml下降至化疗第2、3、4、5周期分别为28.59 U/ml、29.08 U/ml、27.44 U/ml、34.84 U/ml,其他指标均正常。
治疗前和化疗第3、5周期的腹部增强CT提示胃癌化疗后,胃壁增厚程度较前减轻,腹腔、腹膜后多发转移淋巴结较前缩小。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血常规等检查也无异常,整体耐受性良好。
1个月后,提示病情进展,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上升至112.90 U/ml。遂行伊立替康+替吉奥方案治疗1周期,因发生恶心以及阵发性腹部绞痛入院,复查CT结果提示胃壁增厚程度局部加重,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较前增大。于是调整方案为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治疗过程耐受良好,患者恶心及腹部绞痛情况好转。
该病例显示,胃癌并多发转移患者在接受雷替曲塞联合化疗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进展后持续联合应用耐受情况较好。后期需进一步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化疗的疗效及长期耐受情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