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坚持强化降压和避免降压过度

2020-07-3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高血压

坚持强化降压和避免降压过度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我都支持。

强化降压理念是近年国内外各高血压指南的共同观点。目前各大指南意见趋同,建议对于非虚弱老年人,降压目标是小于140/90mmHg,如果可以耐受,建议进一步降压到小于130/80mmHg。建议降压用药,对非虚弱老年人,常规剂量起始,甚至联合用药起始。无论降压的用药方法和降压的目标,均体现了强化降压的理念。

其主要理论依据是:(1)流行病学显示,普通人群的血压从115/75 mmHg开始到175/105mmHg,血压每升高20/10 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成倍增加。特别是在亚洲人群,收缩压每升10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2)以SPRINT研究为代表的临床试验显示对高危患者强化降压优于常规降压。(3)以诊室血压轻度小于130/80mmHg,对绝大多数患者不至于降压过度。



微信图片_20200730131426.jpg

图1:流行病证据


微信图片_20200730131431.jpg

图2:SPRINT研究

  

避免降压过度并不是我反对降压的靶目标下降到130/80mmHg或反对从常规剂量起始降压。而是强调降压的技巧。



微信图片_20200730131434.jpg

图3:2018年中国高血压指南降压药选择流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2级高血压或高于目标血压超过20/10mmHg,应该常规剂量联合降压。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病例:

(1)某女,31岁,主诉头胀并发现高血压1周来诊,诊室血压180/120mmHg。依据我们一般经验,3级高血压,多需3个药常规剂量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162.5mg 每天1次 + 比索洛尔5mg 每天1次 + 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每天1次,结果仅3天患者就诉头晕乏力,一测血压仅95/67mmHg。

(2)某男,67岁,平素血压平稳,服用左旋氨氯地平5mg 每天1次,可控制于130/80mmHg左右。近1周失眠并血压升高,诊室血压170/110mmHg。换方案:左旋氨氯地平5mg 每天1次+ 阿利沙坦 240mg 每天1次 + 呋噻咪 20mg 每天1次,并加用艾司唑仑助眠。结果,1周复诊时也是高压不足110mmHg伴乏力,并诉尿量过多。

(3)某女,70岁,因血压波动大为查继发性高血压原因入院,日常血压150/80mmHg,原用药非洛地平5mg 每天1次。为规避非洛地平对肾素、醛固酮检测的影响,换用地尔硫卓缓释片 90mg每天2次 + 特拉唑嗪 2mg 每晚1次。结果第2天高压不到100mmHg,起床就头晕。

这几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患者血压真实很高,各指南也推荐我们强化降压,医生按流程加大降压药种类和剂量,似乎都很正确。但结果却是患者出现了症状性低血压。难道是指南错了?

指南当然不会出现这么大的低级错误。真正的错误在于我们对于指南“死板”的理解。指南中的1级高血压或2级或3级高血压,是一个确诊性的血压,指的是稳态血压。即前提是您所面对的患者的诊室血压是他的稳态,而不是偶然的。指南从没讨论过个例降压的技巧。

我们有太多的状况会造成诊室血压的偶然性,比如“白大衣现象”、比如门诊嘈杂的环境、比如近期失眠作息紊乱、比如情绪激动、比如躯体疼痛等等。这样的诊室血压很容易高估患者的血压实际水平。用高估的血压去套用指南的流程,显然会过多用药。这时参考更多的既往血压记录很重要,需要详细的病史和家庭血压测量记录。

所以,我的体会是:(1)如果血压情况不明,降压不应太充分,“宁高勿低”,尤其是高龄患者。(2)降压达标很重要,但降压达标勿操之过急,指南告诉我们的是降压达标4-12周,不是4-12天。(3)初诊患者或更换降压药方案患者,2周左右随访很重要,教会家庭血压监测很重要,教会识别低血压症状和简单处理很重要。(4)如果用药经验较少,慎用特拉唑嗪这类降压力度过大的药物。如果使用,建议睡前1mg起始,逐渐加量。

这就是我理解的坚持强化降压的理念,和避免过度降压的技巧。

来源:总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管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