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黄新疆
碱性磷酸酶(ALP)是儿童保健经常会检测的项目,经常能听到以下说法:
有些医生:“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碱性磷酸酶就是升高的,因此碱性磷酸酶升高没有意义”。
另一些医生说:“碱性磷酸酶和钙是一对儿,碱性磷酸酶升高说明缺钙,就需要补钙。”
内科医生又说:“碱性磷酸酶都几百了,这么大幅度的增高,甲胎蛋白也轻微升高,要注意排除肝脏肿瘤了。”
还有一些医生会说:“碱性磷酸酶升高了,说明可能有佝偻病”。
那么,究竟谁说的才是对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密关于ALP的临床判读问题。
《诊断学》将碱性磷酸酶的判读放在“肝脏常用实验室检测”,说明碱性磷酸酶经常用于肝脏疾病的检测。
事实上,在成年人科室,碱性磷酸酶升高常常提示各种肝脏疾病,如肝脏阻塞性疾病、肝内胆汁郁积症、胆结石或胰头癌引起的胆道梗阻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也见于累积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成为儿科医生之后,我们又会想起《诊断学》中关于碱性磷酸酶在儿童论述中仅有的一句话“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碱性磷酸酶生理性增高”。也就是说,《诊断学》指出,碱性磷酸酶升高在儿童升高经常是正常的。那么,是这样的吗?
我们知道,碱性磷酸酶升高在儿童经常是正常的。但是究竟多高算正常?多高算生理性升高?多高需要排查病理性升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诊断学》给出参考值,以指导临床判断:
图1 《诊断学》中不同年龄的碱性磷酸酶参考值
从上述参考范围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信息: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个参考范围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诊断佝偻病病人,碱性磷酸酶升高,但未必超过500 U/L;再比如,希特林蛋白缺乏导致的肝内胆汁郁积症,碱性磷酸酶升高,但未必超过500 U/L。
也就是说,过于宽泛的参考值范围,可能导致漏诊儿科疾病。正是出于这种临床经验,儿科医生看到碱性磷酸酶升高,往往会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排除佝偻病等疾病。但是,这样又可能导致过度检查。
问题出在哪里?事实上,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碱性磷酸酶有不同的参考值,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会导致参考值不适用。
由北京儿童医院牵头制定的《儿童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WS/T780-2021)作为全国卫生行业标准在全国正式实施,为碱性磷酸酶升高提供了最新标准。
图2 儿童碱性磷酸酶正常值参考区间
据悉,根据最新标准对碱性磷酸酶升高进行重新判断,儿童磷酸酶升高的发生率将从 25.3% 下降至 7.1%。随着标准在全国推广,势必会大大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检查,也会减少医生和患方的困惑。这真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儿,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不行!
新的碱性磷酸酶参考标准虽然能大大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的误判,但即便是正常人群,仍有7.1%会被判为碱性磷酸酶升高。
碱性磷酸酶升高在儿童主要见于4种情况:
生理性升高;
肝胆疾病:如肝炎、阻塞性肝病、肝硬化及肝脏肿瘤等;
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代谢性骨病、骨髓炎和骨肿瘤等;
其他:如肾小管酸中毒、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及药物影响。
如果儿童常规保健时发现碱性磷酸酶升高,应该如何判断是否正常?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呢?
看症状体征。
观察是否有下肢畸形,如O型腿或X型腿(注意生理性的除外)或走路姿势异常。
如果有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排除佝偻病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进入第二步。
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胆红素水平。
儿童病理性碱性磷酸酶升高多见于肝脏疾病,如果是胆汁淤积性肝炎,黄疸应该明显看得出来;如是非胆汁淤积性的肝脏疾病,则也会有 ALT、AST和胆红素的升高。
如果既没有黄疸,肝脏生化也是正常的,则看第三步。
询问是否有服药病史。
很多药物会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包括苯巴比妥(抗癫痫药)、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等)及化疗药物等。
对于日常体检的儿童,如果没有佝偻病体征,没有黄疸和转氨酶升高,没有服药病史,生长发育也基本正常,则基本上可以判断为生理性升高,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一步抽血或拍片等检查。
来源:小儿科与大病例
EN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