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Pyrotinib or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untreated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prespecified final analysis of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of the phase 3 PHILA trial(靶向HER2 ADC SHR-A1811在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Ⅱ期试验)
发表形式:2024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口头报告
报告专家:李俊杰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目前尚无靶向HER2的ADC单药治疗或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应用在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本研究评估了一种新型ADC SHR-A1811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为一项开放标签、随机、Ⅱ期临床研究,共纳入了265例年龄≥18岁、Ⅲ期HER2阳性患者。患者按 1:1:1 随机分配至白蛋白紫杉醇(100 mg/m2,第1、8、21天静脉注射,每28天一个周期)联合卡铂(AUC 1.5,第1、8、21天静脉注射,每28天一个周期)、曲妥珠单抗(初始剂量8 mg/kg,后续剂量6 mg/kg,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和帕妥珠单抗(初始剂量840 mg,后续剂量420 mg,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进行6个周期(PCbHP),SHR-A1811单药治疗(4.8 mg/kg,每3周第1天静脉注射)共8个周期,或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240 mg,每天口服一次)治疗8个周期。SHR-A1811由抗HER2抗体曲妥珠单抗、可切割连接子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有效载荷SHR169265组成,药物抗体比(DAR)为5.7。主要研究终点为所有随机分配患者中意向治疗人群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
共有265例患者被随机分配,PCbHP组90例,单药SHR-A1811组87例,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组88例。治疗组之间的基线特征平衡,约45%为激素受体(HR)阳性,70%为Ⅲ期。单药SHR-A1811的pCR率为63%(HR阳性为44%,HR阴性为78%),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的pCR率为62%(HR阳性为44%,HR阴性为76%),PCbHP组pCR率为66%(HR阳性为54%,HR阴性为75%),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单药SHR-A1811组为45%,在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组为72%,在PCbHP组为34%。SHR-A1811组1例患者出现2级间质性肺病,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组9%的患者出现3级腹泻,没有治疗相关死亡发生。
这是首次报道的第三代靶向HER2 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疗效的研究。SHR-A1811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和可管理的安全性,单药治疗pCR率高达63%。
今日肿瘤编译整理自SABCS官网,非本研究最新数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本研究是一项在团队单中心新辅助精准平台开展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上半年萌生了基于复旦精准分型构建新辅助研究平台的想法。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2022年12月底至整个2023年期间,在邵志敏教授的指导下,在外科医生团队、综合治疗团队、新辅助医生团队、病理科、影像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入组了约1500个不同新辅助研究的样本量,其中,仅HER2+治疗臂就入组了265例患者。
基于这一背景和经验,我们坚信未来能够将这一平台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邵志敏教授所牵头的BCTOP项目已在中国十几家中心开展,并正在逐步推广。我们期望未来能有20至30家中心共同参与这一临床研究,以加快患者入组和临床试验的质控。
关于本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以往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跟随国外的脚步开展药物研究,但是随着我国民族企业和药厂的成长,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SHRA1811这一HER2 ADC为例,其Ⅰ期研究是全球性的,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和姚和瑞教授总牵头,并已于今年发表在JCO杂志上。这使我们占据了先机。与以往国外药物需完成Ⅰ期、Ⅱ期研究后,我们才能参与Ⅲ期研究的情况不同,由于药物是中国的,Ⅰ期研究正在进行中,结果即将出炉时,我们无需等待研究结果发表,即可根据Ⅰ期研究的结果确定最佳剂量梯度,并迅速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新辅助平台中。因此,我们的效率性、有效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也期待这一模式能够有更完美的发展。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
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JCO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复旦大学青年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