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每日新闻】访CSCO候任理事长江泽飞教授——多策共举,推动中国临床肿瘤学高质量发展

2025-09-11作者:论坛报雨彤资讯
原创

画板 2.png


《CSCO每日新闻》版面概览


T5TK05C911 - 转曲_Print_01.jpg


《CSCO每日新闻》具体内容


“我们不仅要让中国医生用好指南,也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在CSCO年会召开之际,江泽飞教授传递出中国肿瘤学界坚定的信心与清晰的路径——以创新为动力、以指南为准绳、以智能为工具、以患者为中心,谱写中国临床肿瘤诊疗的崭新篇章。


药物创新:立足患者需求,持续渐进式突破


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我认为,创新不一定是颠覆性的突破,而是在现有治疗基础上的持续优化和改进。这种优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新靶点的发现、药物剂型的改良、给药方案的优化,甚至是用药便捷性的提升。


我们也高度重视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通过医保谈判和政策支持,多个乳腺癌创新药价格大幅下降。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费用从早年的年均40余万元降至目前患者月自付不足千元,使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8.6%提高到目前的接近95%。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已越来越意识到药物研发必须深入理解临床需求,与医生、患者保持密切沟通,从真实医疗场景中寻找研发方向。新型药物的评估中,不仅应考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关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治疗便捷性的提升,这种全面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AI智慧医疗:从“导航工具”到“决策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正在深刻改变肿瘤诊疗的模式。基于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开发的“CSCO AI Pro系统”,是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尝试。这一系统的推出,正是基于高质量指南和真实世界数据训练的专业系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理类型、分子分型、临床分期等信息,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生成个体化的治疗推荐,旨在为医生提供可靠、个性化的诊疗建议。


通过提供标准化的诊疗建议,系统能够帮助基层医生克服经验和资源不足的限制,为患者提供符合指南规范的治疗方案。这种“专家外脑”的功能,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诊疗差距,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质化分布。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AI技术在乳腺癌早筛、预后评估、患者管理等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肿瘤诊疗走向智能化、标准化和同质化。


CSCO指南:从“落地”到“生根”,高效推动诊疗规范化


CSCO自2006年起开始推动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工作。从最初翻译和借鉴国际指南,到2017年发布首版具有中国特色的CSCO BC指南,再到如今2025版指南中中国元素占比超过50%,这一过程印证着我国乳腺癌诊疗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转变。


“指南的生命力在于落地”。为此,CSCO通过全国巡讲、基层培训、多学科研讨等各类形式,构建了多层次的推广体系。


首先,开展全国范围的指南巡讲活动。自2025版CSCO诊疗指南发布之日起,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同瘤种、不同主题的系列巡讲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大型学术会议,也有小范围的专题研讨会和科室内部讨论会。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确保临床医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指南内容。


其次,注重反馈与互动。我们不仅向医生传授指南内容,更鼓励他们分享临床实践经验和对指南的改进建议。这种双向交流机制使指南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更好地贴合临床实际需求。


最重要的是推动指南向基层医疗机构的下沉。我们通过“下沉式”推广,让更多基层医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指南的核心内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这种努力正在取得显著成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刘芊 桂晶晶采写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