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通讯员 陈曦 审校 董漪
七月盛夏,清风徐徐,在茂盛的梧桐树的遮蔽下,人们行色匆匆地赶往一场学术的盛宴——2018年7月20日在华山医院的花园大厅举办的第三季第三期“Case of Month”。本次英文病例交流会由曹文杰教授主持,董漪医生分享。我科终身教授吕传真、卢家红教授、赵重波教授、陈向军教授、王亮教授、陈嬿教授、全超教授等坐镇点评席,期间我科诸多优秀青年医生与进修医生共同参与了交流和讨论。
上午10时,董漪医生展开病例分享,29岁中国女性,主诉“突发头晕伴复视3天”,无癫痫发作或意识障碍的呕吐2次。神经系统体检示:患者合作、警觉;肌力、感觉正常,无共济失调;舌头扭曲不伴失语;双侧视野正常;复视;无上睑下垂;双侧对光反射正常;右眼向上外凝视;向右看时,有凝视障碍伴眼球震颤;无法闭眼和向下看。
曹文杰教授引导性提问,根据体检表现如何对眩晕和复视进行鉴别诊断和定位定性诊断。丁梦媛、孙翀医生对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进行了鉴别诊断,谢亚男、杜聿洁认为病变应定位在脑桥、以及中脑被盖。
随后,董漪医生进一步展示了定位诊断的思路,从突然发病和复视,可以考虑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动眼神经麻痹等疾病如大脑后动脉瘤,周围神经炎如糖尿病,脑干病灶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此时,曹文杰教授分享了干货满满的“4的规则”:
1.在延髓、脑桥以及脑桥以上的部位分别有4条脑神经;
2.可以整除12的4条脑神经——III, IV, VI, XII脑神经均位于脑干中线;
3.不能整除12的4条脑神经——V, VII, IX, XI脑神经均位于脑干外侧;
4.4个结构英文首字母为M——运动核团(Motor nucleus)、运动传路(Motor pathway )、内侧纵束(MLF)和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均位于脑干中线部位;
5.4个结构英文首字母为S——交感(Sympathetic)、脊丘束(Spinothalamic)、三叉感觉核(Sensory nucleus of V )和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均位于脑干外侧。
从以上4的规则中,阎翀医生认为定位诊断应该位于第4对脑神经、中脑和内侧纵束。
明确了定位之后,董漪医生带领我们进入定性诊断,从M代谢、I炎症、D变性、N肿瘤、I感染、G 内分泌、H 遗传、T中毒和创伤、S中风这几个方面,她谈到代谢问题需要排除电解质紊乱,炎症方面:最有可能是视神经脊髓炎,中毒和创伤则需要更多的证据证实,卒中:她表示患者太过年轻,不过需要排除是否有动脉瘤。
曹文杰教授询问了其他医生的看法,赵珏医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起病突然更应该考虑卒中,但不排除炎症可能,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曹文杰教授指出,若是考虑桥脑梗死,则会有三种情况:1、长旋动脉梗死;2、短旋动脉梗死;3、旁正中动脉梗死。第2、3种情况,患者应该会出现偏瘫,但这个病人无此症状;第1种的症状不符合。所以卒中可能性小。
结合增强MR,章悦医生指出,脑干脑膜环状增强,右边比左边更明显,怀疑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但曹文杰教授不这么认为。
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蛋白质为339mg / L,细胞分布正常;外周血细胞分类示:RBC 4.08×1012 / L,WBC 4.08×109 / L(中性粒细胞54.8%,淋巴细胞24.2%,单核细胞5.2%,嗜酸性粒细胞15.6%↑,嗜血杆菌0.2%)。曹文杰教授进一步追问有哪些疾病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章悦医生细致地回答道:寄生虫感染、CSS、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变应性肉芽肿等。
董漪医生揭晓谜底,对比入院前和入院后的磁共振表现发现患者颅内呈现轨道征,实验室检查发现脑脊液抗肺吸虫抗体阳性。该病人诊断为肺吸虫脑病。
于是,董漪医生给我们呈现了疟疾、弓形虫、阿米巴、弓蛔虫、肺吸虫、猪绦虫等寄生虫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她总结道,对于病史可疑的“卒中”需要谨慎对待;若是影像学表现出现轨道征,则是要高度怀疑寄生虫脑病。
最后,吕传真教授点评道,对于寄生虫疾病,病史很关键,该患者是浙江宁波人,而浙江一带的沿海人们喜爱用醉蟹、醉虾等方式生吃海鲜,而这些生的海鲜极可能被寄生虫污染,所以寄生虫疾病在浙江一带高发。
“Case of Month”不仅仅是一次病例分享会,更是一场头脑风暴。在英文的环境中,我们百家争鸣、集思广益,大家纷纷感叹疾病的多样性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此次病例分享会圆满结束,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Case of Month更加精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