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在我国云南省,马尔尼菲篮状菌在所有深部组织分离的菌株中居于首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是我国临床报告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病例最多的地区。未经治疗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其病死率高达75%~97%。
此病多见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皮疹、贫血、体质量减轻,干咳、呼吸困难,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腹泻、腹痛等。皮疹常见于面部、耳、上肢末端和躯干,与非HIV感染者顶端平整的皮损不同,艾滋病患者的皮损中央常呈脐状。在艾滋病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更多引起血行播散性感染,常累及包括脾脏在内的多个器官,部分患者无皮疹表现而仅表现为发热或全身播散性感染,诊断相对较难。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诊断首先需注意其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如出现相应表现时更应高度怀疑此病可能,但非流行区也可出现此病。确诊依赖病原学检查,血、淋巴结、骨髓或其他标本直接涂片镜检鉴定或从中分离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即可明确诊断。PCR也可用于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时,血清GM试验可呈阳性,需与曲菌感染鉴别。此外,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易与组织胞浆菌病混淆,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原体鉴定区分。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推荐的治疗方法:前2周诱导期使用两性霉素B[0.5~0.7 mg/(kg·d)]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3~5 mg/(kg·d)]静脉滴注,继而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10周。研究表明在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人群中,使用两性霉素B方案的患者2周和24周的病死率更低。轻型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8周,而后改为每日口服伊曲康唑200 mg,至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且持续6个月。
本病也可使用伏立康唑治疗:①诱导期每次静脉滴注伏立康唑6 mg/kg,每12 h 1次,疗程为1 d,然后改为每次静脉滴注4 mg/kg,每12 h 1次,疗程至少3 d;巩固期口服伊曲康唑200 mg,2次/d,疗程不超过12周。②口服伏立康唑400 mg,每12 h 1次,疗程为1 d,而后改为200 mg口服,每12 h 1次,疗程为12周。
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者抗真菌治疗后尽早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者可在完成2周的诱导期抗真菌治疗后启动ART。完成治疗后应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以预防复发。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持续至少6个月)时可停止二级预防用药,此后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时应重新开始二级预防。长期居住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高发区的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时建议一级预防: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或氟康唑400 mg每周1次口服;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持续至少6个月)时可停止一级预防用药。
推荐意见: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诊断首先需注意其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来自流行区的患者如出现相应表现时更应高度怀疑此病可能。确诊依赖病原学检查,从血、淋巴结、骨髓或其他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推荐先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2周,而后接受伊曲康唑治疗10周;也可使用伏立康唑治疗12周。
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者抗真菌治疗后尽早启动ART;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者可在完成2周的诱导期抗真菌治疗后启动ART;注意抗病毒药物与抗真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推荐对所有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流行区HIV感染者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时应进行一级预防。
本文节选自《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