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咖解读丨李惠萍教授: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策略-从基因分型研究谈起

2021-07-07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呼吸原创 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高,且生存期较短,愈后极差,几乎与恶性肿瘤无异。IPF的发病机制不清,针对IPF的有效治疗手段也较为缺乏,领域内学者始终在探索更优的治疗策略,其中,根据基因分型筛选获益人群便是探索的方向之一。


本文特邀上海市肺科医院李惠萍教授,从IPF基因分型研究谈起,介绍IPF发病机制探索现状,解读IPF临床研究数据,并基于相关指南共识的推荐意见,分享IPF治疗的宝贵临床经验。


专家简介




李惠萍 教授


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二级)、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前任委员兼间质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前任副主任委员兼间质病学组组长

对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其对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呼吸系统疑难疾病有深入的研究



首个IPF基因分型研究PANTHER研究亚组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显著改善TT基因型IPF患者生存率


在IPF发病机制的众多研究中,肺宿主防御和肺损伤免疫应答是探索的热门。研究表明,TOLLIP基因和MUC5B基因在肺宿主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两大基因的多态性是否影响IPF个体的免疫抑制和抗氧化治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究。


发表于《美国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杂志》的PANTHER研究亚组分析是IPF领域第一项基于患者基因分型开展的研究,评估了TOLLIP和MUC5B基因对于泼尼松、硫唑嘌呤和NAC治疗IPF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NAC治疗可显著改善rs3750920 (TOLLIP) TT基因型的IPF患者的生存,降低复合终点风险(HR 0.14; 95%可信区间0.02-0.83; P=0.03)。该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基因分层制定IPF药物治疗的不同方案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NAC可显著改善TT基因型IPF患者生存率


更多探索:NAC抗氧化在IPF治疗中获益显著


NAC不仅针对特定基因型IPF患者具有获益,其与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应用的疗效也早有研究证实。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FIGENIA研究评估了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的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口服大剂量NAC(600mg 每日3次)1年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年的试验中,NAC减慢了肺活量和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的恶化进程。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证实,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NAC(600mg,每日3次)比单纯标准治疗方案更能够保存IPF患者的肺活量和DLco。


上海市肺科医院李惠萍教授团队在IPF领域探索较多,团队开展的一项动物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M2.5暴露会降低BLM诱导的IPF小鼠的存活率,而给予NAC可显著延长暴露于PM2.5环境、BLM诱导的IPF小鼠的存活时间,提升存活率。研究者认为,NAC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疗效的原因所在。


NAC可延长暴露于PM2.5环境、BLM诱导的IPF小鼠的存活时间


小结


IPF是一种机制不明、治疗复杂的疾病,诸如PANTHER研究亚组分析这样的基于基因分型的研究,为探索IPF的发病机制和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IPF的治疗,抗氧化治疗是目前的策略之一。NAC作为一种价格适中、可及性高的抗氧化机制药物,多项体内外研究证实其可为IPF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未来,针对IPF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仍需再进一步探讨,以寻求更多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专家访谈

李惠萍教授专访


 IPF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惠萍教授:IPF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IPF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很可能是多致病基因共同作用,如TOLLIP基因、MUC5B基因、HLA基因等。外界因素则有很多,吸烟、生活环境等均是重要危险因素,新冠病毒、SARS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探明的感染等等,也可能与IPF的发病相关。


病因复杂预示着IPF的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免疫机制异常,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反应等病理生理反应均是其发病机制。早期基础研究证实,氧化应激水平失衡会诱发IPF,同时在IPF患者体内也常观察到氧化应激水平的显著异常。总之,IPF的致病因素多样,发生机制复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难点,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IPF的诊断十分清晰、规范,治疗困境在于缺乏有效的药物


李惠萍教授:对于IPF的诊断,目前国内的诊断标准已完全与国际同步,并且十分清晰、规范。诊断难点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影像学结果以及早诊早治。影像学结果是诊断IPF的重要指标,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严格掌握IPF的影像学评判标准。为做好IPF的早期诊断,最简便的手段是对高危人群进行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检查。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有更大比例的早期IPF患者,正是得益于我国HRCT检查更为普及。除了普及HRCT外,提升IPF早诊早治还需要学会等开展更多医师培训、患教科普工作,多方携手来改善现状。


IPF的治疗现状是最不令人满意的,最大的困境在于缺乏有效的药物。NAC是临床中最早应用且目前广泛应用的IPF治疗药物,早期研究证实,NAC具有不错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一些新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但总体而言,IPF的治疗对于有效药物的需求是巨大的。


在间质性肺病的临床治疗中,NAC具有机制上的潜力价值


李惠萍教授:NAC能够在IPF治疗中广泛应用,正是因为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IFIGENIA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比较了基础治疗+NAC与基础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表明,联合NAC治疗组的患者相较于单用基础治疗患者具有肺活量和DLco方面的显著获益,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一举奠定了NAC在IPF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关于NAC在IPF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出现一些起伏和争议,2012年发表于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一篇研究显示,无论是单用NAC还是NAC联合激素,相较于对照组均未观察到显著获益。该研究对NAC在IPF治疗中的地位产生了较大冲击,但实际上该研究的结论仅提示,NAC在轻中度肺功能受损的IPF患者中获益有限。对于含义更广、人群更多的间质性肺炎来说,由于间质性肺炎普遍存在氧化应激失衡,因此NAC在间质性肺病的治疗中仍然具有机制上的潜力,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可观察到临床获益,因此临床医生对该项研究的结果需要谨慎解读。


 NAC可显著改善部分基因型IPF患者生存率


李惠萍教授:如前所述,学界对于NAC治疗IPF的疗效存在一些争议,NAC在部分IPF患者中获益显著,在另外一些患者中则获益有限。深入研究显示,这可能与患者的基因型表达有关。PANTHER研究亚组分析表明:对于TT基因型的IPF患者,NAC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降低复合终点风险(HR 0.14; 95%可信区间0.02-0.83;P=0.03)。这一研究结果提示,NAC的治疗获益可能与IPF患者的基因分型有关,但至于其深层次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基于PANTHER研究亚组分析结果,对于临床应用NAC是否需要先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在做决策前临床医生需充分平衡风险与获益,做出最佳的治疗决策


目前用于IPF抗纤维化药物并不多,NAC值得临床更多的探索和应用


李惠萍教授:基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相关指南将NAC作为IPF治疗酌情使用的药物,在人群上进行了一定限制。对于已经应用NAC单药治疗的IPF患者,指南建议可以维持治疗,不推荐NAC联合泼尼松和硫唑嘌呤。然而,在中国IPF的临床实践中NAC应用得非常广泛。曾有项调查显示,我国大陆范围内约80%的IPF患者会使用NAC进行治疗,可见NAC应用之广泛。考虑到目前用于IPF抗纤维化治疗的药物并不多,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的范围较小,NAC相比于其他药物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且可观察到临床获益,因此值得临床医生在综合评估的前提下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