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给每个窒息新生儿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机会
呼吸,如此轻微寻常,以至于很少会有人感受到它的珍贵。但在我们身边,每十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在出生时无法建立自主呼吸。每一个母亲、每一个家庭,都渴望用爱陪伴孩子一生,而只有从最初微小的一呼一吸开始,才能有未来漫长生命里的种种美好。守护生命之初,从新生儿复苏项目说起。
生死之间,争夺“黄金一分钟”势在必行
新生儿复苏项目最早于1987年由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发起,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该项目,在北京、上海及全国多个省市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新法复苏”培训班,然而这些培训在覆盖面和持续性方面存在局限性,新生儿复苏技术并未真正引起国人的重视。
为继续推进我国新生儿复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04年,原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正式启动了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和美国儿科学会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项目的具体执行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的徐韬主任用数据解释到,国家妇幼卫生监测网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婴儿死亡率为21.5‰,其中25%是出生窒息引起的,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每1000个孩子出生,就有5个孩子因为无法自主呼吸,而永远失去感受大千世界的机会。
“这在当时是中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徐主任感慨道,“即便是存活下来的窒息新生儿,也有可能面临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并发症,进而出现脑瘫、智力残障,甚至是死亡。”谈及一系列不良后果,已为人父的徐主任动情地说道,“所以在当时,争夺新生儿出生时的‘黄金一分钟’是势在必行、必须要做的事啊 !”
面对这样的挑战,以时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叶鸿瑁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产、儿科专家积极奔走,翻译、整理国外教材,收集项目开展经验,在我国进行实地调研……终于,2003年7月新生儿复苏项目工作组正式成立,并制订了首个五年工作规划,次年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正式启动。
回忆起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徐主任不禁为专家们的付出点赞,“特别要提到叶鸿瑁教授、虞人杰教授、朱小瑜教授等老一辈的儿科专家,他们真是全心全意奉献到项目中。过去十几年里,年近耄耋的老专家们仍频繁到县里、甚至村里督导培训工作,轻装简行就跟着我们下乡、深入村寨,真的是不辞辛苦,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2004年项目启动会专家合影
守一线,只为建立生命的第一口呼吸
徐主任作为项目亲历者,见证了新生儿复苏项目从无到有、从初探到发展的每一步。自2004年项目启动至今,新生儿复苏项目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项目化解了十年前许多人的眼泪和疑问,为生命建立第一口呼吸!
2016年7月,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十周年总结会在京召开,这是一次工作总结,更是一枚耀眼的勋章。运行十余年来,新生儿复苏项目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超过2万所助产机构。每年帮助60万新生儿建立生命的第一口呼吸,挽救了约15万个新生命,成功将全国婴儿出生窒息死亡率降低了75.1%!
“出生窒息虽是婴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复苏干预来避免”,叶鸿瑁教授在十周年总结会上介绍到,“正确并及时地对有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从全国范围看,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显示,2003-2014年,全国婴儿出生窒息死亡率、新生儿因出生窒息24小时内死亡率、因出生窒息7天内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达75.1%、81.3%和76.9%。25万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坚守在一线,如今,在中国的大部分产房里,都有了守护孩子第一次呼吸的天使。
项目十周年总结会专家合影
十年路,从项目到政策
“新生儿复苏项目开展十余年来,已逐渐从一个项目变成了一项国家政策”,徐主任说道。
近年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连续发布了几项涉及新生儿复苏培训的文件,如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安排至少1名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分娩现场。分娩室应当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并作为管理制度第一条率先提出。
2017年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指南再次强调需确保每个分娩现场有1名经过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场。
“上述两项文件现已成为妇幼健康领域应对二孩新时代卫生服务需求的纲领性文件,新生儿复苏项目经过前期的经验摸索,逐渐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这是项目杰出的贡献和产出”,徐主任欣慰地说道,“当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却因为不能自由呼吸而无法存活,规范、及时的抢救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持续引入先进抢救设备、技术及治疗理念,合作开展专业培训,这一切为挽救生命而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儿科强、儿童强、中国强
从34.7‰到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1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4.7‰,201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6.8‰,核心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守护生命之初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赵正言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致辞中提到:儿科强,儿童强,中国才能强!儿科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它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面对更脆弱的生命,从20世纪30年代我国创立儿科学学科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几代儿科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儿科学学科发展迅速。新生儿医学、呼吸、心血管、肾脏、血液等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儿科在常见传染病防治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我国开始普遍实行计划免疫,为儿童接种4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可预防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儿科面临的现实挑战将更加严峻,儿童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2016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指出: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
仅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中国儿科发展,如《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等。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纲要更将降低婴儿死亡率作为“健康中国2030”一大重要目标:至2030年婴儿死亡率降低至5.0‰。
从医疗界到政府及全社会的关注,健康中国共建共享,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的促进下,我国儿科学事业定将大有作为。
(本文由 潘慧敏 整理,徐韬主任 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