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联合应用caIMR和CMR-MVO评估可显著提高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 心血管临床研究展播

2025-03-2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与心脏磁共振(CMR)评估微血管阻塞(MVO),显著提升了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术后的风险预测准确性

Integrating angio-IMR and CMR-assessed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for improve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STEMI patients

发表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IF:3.8)

通讯作者:周亚峰

第一作者:段洋

主要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SR.png


推荐理由

该研究创新性地联合冠脉造影导出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与心脏磁共振(CMR)评估微血管阻塞(MVO),显著提升了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术后的风险预测准确性,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指导精准治疗。


研究解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微血管功能障碍仍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微循环评估方法,如有创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量和心脏磁共振(CMR)评估微血管阻塞(MVO),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导出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结合CMR评估MVO,旨在为STEMI患者提供一种无创、经济且有效的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92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以计算caIMR值,并在术后3~5天内接受了CMR检查以评估MVO情况。根据caIMR和CMR-MVO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

  • caIMR≤40 U且MVO阴性

  • caIMR≤40 U且MVO阳性

  • caIMR>40 U且MVO阴性

  • caIMR>40 U且MVO阳性

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


研究结果显示,caIMR与CMR-MVO均可作为预测MACE的独立指标。在中位随访12个月期间,caIMR>40 U且MVO阳性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最高(风险比为8.765,95%置信区间为3.086~24.90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caIMR和MVO评估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aIMR(0.735)或MVO(0.712)评估的结果。


本研究首次证实,联合应用caIMR和CMR-MVO评估可显著提高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caIMR作为一种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创指标,结合CMR评估的MVO,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点评
周亚峰.jpg

周亚峰教授



研究创新性:

本研究在微循环功能评估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性。传统的IMR测量需要使用压力导丝,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而caIMR作为一种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创指标,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联合CMR评估的MVO,使得微循环功能评估更加全面,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caIMRMVO评估可显著提高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这对于临床医生在术后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临床医生可以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如强化药物治疗、密切随访等,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研究方法与数据质量:

本研究设计严谨,样本量充足,随访时间合理,数据分析方法科学合理。研究团队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严格控制偏倚,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主要在单中心进行,未来可考虑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验证结果的普适性。此外,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研究背后
团队合作与坚持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克服了诸多困难。无论是临床医生、影像科专家还是数据分析人员,大家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患者招募阶段,临床医生与护理团队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及时治疗的同时,满足研究的入组标准。影像科团队在CMR检查中,不断优化扫描参数,以提高图像质量,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分析团队则夜以继日地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患者的信任与支持

研究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患者的信任与支持。许多患者在急性心梗后,仍积极配合研究团队的随访和检查。他们的参与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也为未来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改进贡献了力量。

成果的分享与推广:

研究成果在2024年11月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这一认可不仅提升了团队的信心,也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后,团队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分享研究经验,推动caIMR与CMR联合评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展望与期许: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团队深感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收获。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探索更为简便、精准的评估方法,为STEMI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信息
周亚峰.jpg
周亚峰
通讯作者

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心内科主任,苏州大学高血压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泛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学术型博导,专业型博导,临床型博导),江苏省科教兴卫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科教强卫医学重点人才,姑苏卫生领军人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高峰重点人才,江苏省第一期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第二期卫生领军人才。

目前担任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副组长,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脏重症分会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核心专家,江苏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起搏与电生理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副组长,苏州市医学会第一届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第一届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 江苏省首期专家和博士后服务团成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rdiology  Glob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等国际期刊(SCI 收录)编委、审稿人;《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组织工程》、《临床医学工程》、《心血管外科杂志》、《国际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等期刊常务编委、编委及审稿人。 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尤其冠心病介入治疗,每年独立完成心脏介入手术 1000 余台;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制订多项有关高血压等疾病的中国指南或中国专家共识。20132014年至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心内科任高级访问学者1年。

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参编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发言;获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1项;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科研经费2000余万,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1项,江苏省科教兴卫医学重点人才项目1项,江苏省科教强卫医学重点人才项目1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苏州市工业园区A类临床医学专家引进团队1项,姑苏卫生重点人才项目1项;另外第二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科教兴卫医学创新团队项目1项,江苏省科教强卫医学创新团队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1项,苏州市科技设施建设项目1项等。    

2007年和2008年记苏州市三等功各一次;2008年记苏州市二等功一次;2007年获苏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标兵称号;2008年获苏大附一院联邦中青年医师优胜奖;2011年被评为白求恩杯先进个人和苏州市医药卫生十大优秀青年2012年获苏大附一院十佳医生称号;2012年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上被世界心脏联盟(WH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授予“WCC青年医师奖


团队介绍

图片6.jpg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由周亚峰教授领衔,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与治疗团队。周教授长期专注于冠心病及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擅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微循环功能评估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团队成员涵盖心血管内科临床专家、影像学专家及生物统计学研究人员,致力于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近年来,团队在STEMI患者的微循环功能评估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并在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作口头报告,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团队秉持创新与合作精神,致力于优化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策略,为提升患者预后贡献力量。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