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Paraproteinemic Neuropathies)是一组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涵盖从轻微的感觉异常到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基于Benjamin Becker和Amro Stino在 Semin Neurol 中的综述,系统性总结了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10个临床要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优化患者管理和治疗策略。
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是一组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产生异常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M蛋白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如IgM、IgG和IgA。这些异常免疫球蛋白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神经损伤,包括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复合物沉积、缺血性损伤以及抗体对神经元或髓鞘的靶向攻击。IgM相关神经病尤其常见,且通常与抗髓鞘相关糖蛋白(anti-MAG)抗体阳性相关。
根据欧洲神经病学会(EAN)和周围神经病学会(PNS)的指南,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依据包括产生M蛋白的细胞类型及其病理机制可以分类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神经病(如MGUS相关神经病)、淀粉样变性神经病(AL淀粉样变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POEMS综合征等。每一类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上均有所不同,明确分类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抗MAG抗体阳性患者通常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敏感,而淀粉样变性患者则需考虑干细胞移植或特定的化疗方案。准确的分类和诊断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疾病进展。
副蛋白血症的患病率相当高,影响了1%的普通人群,超过70岁人群中超过6.3%,而8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10%。周围神经病变在老年人群中也相当普遍。例如,70岁以上的个体罹患周围神经病的概率为4.2%至5.3%。因此,大部分副蛋白血症可能与神经病变无直接关联。
在所有副蛋白血症中,IgM与神经病变的关联最为密切,占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变的50%-70%。此外,几乎每3名IgM MGUS患者中就有一人会发展为周围神经病。IgA副蛋白血症在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变中占8%-15%,而仅有14%的IgA MGUS患者随后会发展为周围神经病。同样,IgG副蛋白血症在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变中占17%-35%,但仅有6%的IgG MGUS患者会发展为周围神经病。
尽管IgM在大多数神经病变病例中有明确的病理机制证据,但IgA或IgG蛋白的存在(明确的POEMS综合征或AL淀粉样变性除外)几乎可以肯定是偶然的。即使是伴有IgA或IgG副蛋白血症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也被标记为“伴偶然副蛋白血症的CIDP”,因为80%的此类病例对常规CIDP治疗有反应。IgD和IgE M峰极为罕见,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蛋白会导致神经病变。然而,快速进展的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脱髓鞘性神经检查结果以及C.R.A.B.特征(高钙血症、肾功能衰竭、贫血、骨病变)是需要引起警惕的危险信号,可能提示副蛋白血症与神经病变之间存在关联。
抗MAG抗体相关神经病是IgM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中最典型的表现,通常表现为慢性、对称性、远端感觉运动神经病。患者常有“袜套样”感觉丧失,即从脚部向上逐渐扩展,伴随感觉性共济失调和轻度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患者可能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严重时可导致行走困难。此外,神经传导研究常显示脱髓鞘变化,尤其是远端潜伏期延长,这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抗MAG抗体的检测是确诊该神经病的关键步骤。高滴度的抗MAG抗体阳性提示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脱髓鞘性神经病的疾病,如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进一步的电生理学检查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和神经活检在特定情况下也能提供辅助信息,帮助明确病因和排除其他神经病变。
治疗方面主要以免疫调节为主,旨在减缓疾病进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以及化疗药物如苯丁酸氮芥。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减轻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治疗目标通常是减缓疾病进展,而非完全逆转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是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常见病因,尤其是IgM型MGUS。MGUS在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估计每100人中约有3-4人患有此病。其神经病变机制包括异常免疫球蛋白对神经元的直接毒性作用、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复合物在神经组织的沉积。这些机制共同导致神经纤维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慢性、对称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常有远端麻木、刺痛感和轻度无力,有时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通常缓慢进展,且多发于四肢远端。临床上,患者可能会有行走困难、手指协调性差等表现。电生理学检查通常显示脱髓鞘改变。
治疗策略以监测为主,除非患者出现显著的功能障碍或进展性症状。定期随访是关键,需评估MGUS是否有进展为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或淀粉样变性。随访内容包括血清蛋白电泳、尿液免疫固定电泳以及神经功能评估。对于有高风险进展的患者,早期干预可能延缓或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
淀粉样变性神经病是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特点是免疫球蛋白轻链在周围神经组织中沉积,导致神经损伤。患者通常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长度依赖性感觉运动神经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直立性低血压、胃肠功能紊乱和泌尿系统症状。由于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患者可能出现多系统受累,导致心脏、肾脏和肝脏功能异常。
确诊淀粉样变性神经病的金标准是神经活检,显示淀粉样物质的沉积。此外,血清和尿液免疫固定电泳及轻链检测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如心脏MRI和腹部超声也能辅助诊断,评估器官受累程度。早期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因为淀粉样变性神经病进展迅速,且与多系统受累相关,延误诊断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淀粉样变性神经病的治疗包括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旨在减少异常轻链的产生,抑制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等。对于适合的患者,ASCT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和总体生存率。抗CD38单克隆抗体(如达雷木单抗,Daratumumab)已被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异常浆细胞的数量,降低免疫球蛋白轻链的产生,从而减缓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其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此外,多学科团队管理,包括神经科、血液科和肾脏科等,是优化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诊断需满足两个必备标准(多发性神经病和单克隆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及至少一个主要标准(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升高)和一个次要标准(如器官肿大)。其中,多发性神经病表现为对称性、远端感觉运动神经病,单克隆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常见于IgA或IgG类型。VEGF的升高是POEMS综合征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区分其他类似神经病变。
患者通常表现为对称性、远端感觉运动神经病,伴有全身症状,如水肿、肝脾肿大和皮肤色素沉着。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内分泌功能异常(如糖尿病、性腺功能减退)、血容量过载(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多发性骨髓瘤样症状。由于POEMS综合征涉及多系统,患者的症状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可能涵盖从神经系统到内分泌系统的广泛范围。
POEMS综合征的治疗以控制基础浆细胞疾病为主,包括放疗、化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及干细胞移植。针对病情严重或进展快速的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常被视为首选治疗方法。抗VEGF治疗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潜力,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异常。虽然目前针对POEMS综合征的研究较少,但初步结果显示CD38单抗在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方面具有潜力。来那度胺、沙利度胺等通过抗炎、抗血管生成和增强T细胞活性,抑制异常浆细胞增殖。此外,多学科团队管理,包括神经科、血液科和内分泌科等,是优化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诊断依赖于血清学、电生理学及临床评估的综合分析。血清蛋白电泳(SPEP)和免疫固定电泳(IFE)是筛查M蛋白的核心工具。此外,轻链分析(FLC)能够检测血清和尿液中异常增高的轻链,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存在。抗MAG抗体检测则有助于进一步确认特定类型的神经病,如抗MAG抗体阳性神经病。
电生理学检查在诊断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中起重要作用。脱髓鞘性神经病(如抗MAG抗体相关神经病)常表现为远端潜伏期延长和传导速度减慢,而轴索性神经病(如AL淀粉样变性)则表现为CMAP幅度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肌电图检查能够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特征,辅助临床诊断和分类。
在疑难病例中,神经或骨髓活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神经活检可以直接观察到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或其他病理改变,是确诊特定类型神经病的金标准。骨髓活检则有助于评估浆细胞增殖性疾病的程度和类型,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图 决策树旨在为患有神经病变的患者提供进一步检查的指导。对副蛋白血症的类型进行亚型分类将指导寻找可能导致神经病变的病理。IgM型副蛋白血症可见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以及与IgM相关的神经病变(如抗MAG抗体相关神经病)。非IgM亚型可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或POEMS综合征。C.R.A.B.: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贫血(Anemia)、骨病变(Bone lesions);IgM:免疫球蛋白M;POEMS: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器官肿大(Organomegaly)、内分泌病(Endocrinopathy)、单克隆浆细胞病(Monoclonal plasma cell disorder)、皮肤改变(Skin changes)。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和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重叠,但两者在治疗策略上有显著不同。CIDP通常对免疫治疗(如IVIG、类固醇)反应良好,而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治疗需针对基础疾病,主要通过减少M蛋白的产生和免疫调节。因此,正确区分这两种疾病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电生理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CIDP表现为广泛的脱髓鞘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伴有多处传导阻滞。而抗MAG抗体相关神经病的脱髓鞘改变更局限于远端,传导速度减慢不如CIDP严重。此外,轴索性损伤的特点在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中更为常见,这些电生理特征有助于区分两者。
临床上,抗MAG抗体阳性或伴有单克隆蛋白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而非CIDP。在疑似病例中,血清学检测如SPEP、IFE及抗MAG抗体检测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此外,患者的病史、症状进展以及其他系统受累情况(如淀粉样变性相关症状)也有助于鉴别诊断。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免疫调节,旨在减缓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以及化疗药物如苯丁酸氮芥和硼替佐米。这些药物通过减少M蛋白的产生或抑制异常免疫反应,起到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个体化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理机制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不同类型的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需要针对性治疗策略。例如,淀粉样变性患者需接受抗浆细胞治疗,如干细胞移植和特定的化疗方案,以减少淀粉样蛋白的沉积。而POEMS综合征患者可能从抗VEGF治疗中获益,结合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来控制病情。此外,针对特定抗体阳性的患者,如抗MAG抗体阳性神经病,可以选择利妥昔单抗等针对性免疫抑制剂,以提高治疗效果。
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与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密切相关。神经科、血液科、肾脏科、心脏科等多个专科需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疗方案。例如,淀粉样变性患者需要同时管理心脏和肾脏功能异常,POEMS综合征患者需处理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的多重问题。多学科团队管理能够优化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对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靶向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例如,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在抗MAG抗体相关神经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这类药物通过抑制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减少异常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神经损伤。临床试验和实验证据显示,BTK抑制剂在改善病情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潜力。
针对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和特定类型的淀粉样变性,基因治疗正在积极开发中。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有望通过矫正基因突变或调控基因表达,直接干预疾病的根本原因。虽然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未来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为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基于患者特异性病理机制的个体化治疗(精准医学)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精准医学能够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根据患者的具体基因突变类型和免疫球蛋白特性,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组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精准医学的应用将大大提升副蛋白血症性神经病的诊疗水平,实现更高效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Top 10 Clinical Pearls in Paraproteinemic Neuropathies. Semin Neurol. 2024 Oct 17.doi: 10.1055/s-0044-1791769.
转自:神经科的那些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