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马志华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CIT为常见的化疗相关性血液学毒性之一,可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CIT 可导致化疗剂量强度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终止,从而影响抗肿瘤效果,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增加、血小板分布异常。
导致CIT 的常见化疗方案包括含吉西他滨、铂类、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含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导致 CIT 的发生率高达36.9%,其中3~4级 CIT占11.2%。
多药联合方案中,GP(吉西他滨、顺铂/卡铂)、 EP(依托泊苷、顺铂)、 DC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5-FU)] FEC (5-FU、表柔比星、顺铂)、FOLFOX(奥沙利铂、5-FU)等方案导致CIT的风险较高。
除化疗药物导致的CIT,分子靶向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应被关注,如阿帕替尼、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利妥昔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即使不与化疗药物联用,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其处理原则不同于化疗药物所致的 CIT。
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
②发病前有确切应用某种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逐渐减轻或恢复正常;
③排除了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瘤的骨髓侵犯和脾功能亢进等;
④未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化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
⑤排除由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检测样本抗凝剂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⑥患者伴或不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红斑或鼻出血,甚至内脏出;
⑦再次使用该化疗药物后血小板减少症再现。
①提高血小板最低值,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降低其所导致的出血风险;
②减少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化疗药物减量与化疗时间延迟。
包括输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成因子。
来源:西交一附院妇产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