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加速度计测量的体力活动及其变化与伴有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发生风险的关联 | 2025研究展播肾病学科

2025-03-24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加速度计测量的体力活动及其变化与伴有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发生风险的关联

发表期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 J Sports Med IF(2023)= 11.6)]

通讯作者:侯凡凡、秦献辉

主要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推荐理由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长期随访的队列数据,首次系统探讨了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及其变化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慢性肾脏病(CKD)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设计严谨,采用客观的加速度计测量MVPA,避免了自我报告的主观偏差,并通过多变量调整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VPA的增加与CKD发生风险的显著降低相关,且无论MVPA的持续时间是短时(<10分钟)还是长时(≥10分钟),均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这一发现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公共卫生推广价值。


研究解读


01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MVPA及其变化与超重/肥胖的T2D患者CKD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纳入了来自Look AHEAD试验的1746名基线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²的参与者。MVPA通过RT3加速度计在基线、第1年、第4年和第8年进行客观测量。主要结局为新发CKD,定义为eGFR下降≥30%且降至<60 mL/(min·1.73 m²,或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GFR<15 mL/(min·1.73 m²或自我报告的肾衰竭]。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VPA与CKD发生风险的关联,并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BMI、糖尿病病程、吸烟状况、空腹血糖、HbA1c、eGF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等基线协变量。


02


研究结果


在中位随访12.0年期间,共记录了567例(32.5%)新发CKD事件。研究发现,累积平均MVPA时间与CKD发生风险呈线性负相关(每增加100分钟/周,HR:0.91;95% CI:0.86-0.96)。将MVPA时间由短到长进行四等分,与第一分位组(<220.3 分钟/周)相比,第三分位组(328.8 至≥469.2分钟/周)CKD发生风险降低27%(HR:0.73;95% CI:0.57-0.93),第四分位组(≥469.2分钟/周)风险降低31%(HR:0.69;95% CI:0.53-0.89)。此外,MVPA的增加(从基线到第4年)与CKD进展风险降低相关,尤其是MVPA增加≥63.2分钟/周的参与者,风险降低了33%(HR:0.67;95% CI:0.47-0.97)。无论是单次短时(<10分钟)还是长时(≥10分钟)的MVPA累积,均与CKD进展风险降低相关。


03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MVPA时间的增加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无论单次MVPA的持续时间是<10分钟还是≥10分钟,保持较高的累积MVPA水平均有助于改善肾脏健康。这一发现支持了美国和国际指南中关于MVPA累积时间的建议,即无需将单次MVPA限制在≥10分钟的持续时间。研究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保持较长MVPA时间(每天大于45分钟)并长期维持,以降低CKD发生的风险。这一发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进行长时间持续运动的患者,单次短时MVPA同样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为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策略。


专家点评


CKD是T2DM的常见并发症,显著增加了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风险。尽管已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和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其对肾脏健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长期随访的队列数据,系统评估了MVPA及其变化与CKD进展的关联,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MVPA的肾脏保护作用,还揭示了短时MVPA(<10分钟)的潜在益处,为无法进行长时间持续运动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的发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公共卫生推广价值。首先,研究结果支持了国际指南中关于MVPA累积时间的建议,即无需将单次MVPA限制在≥10分钟的持续时间。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运动建议,特别是对于那些因身体条件或时间限制无法进行长时间持续运动的患者,短时MVPA同样具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次,研究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保持较长的MVPA时间(每天大于45分钟)并长期维持,以降低CKD进展的风险。这一建议可以纳入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计划,帮助其通过增加MVPA来改善长期预后。


研究结果为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更为灵活的运动方案,帮助其通过增加MVPA来降低CKD风险。同时,研究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政府和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推广短时MVPA的益处,鼓励更多超重或者肥胖的T2D患者参与体力活动,从而降低CKD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


总之,本研究不仅为T2DM患者的肾脏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还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可以为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健康福祉,降低CKD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


作者简介


侯凡凡 院士
通讯作者

主任医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TWAS)、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科主任,全球改善肾脏预后委员会(KDIGO)执行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理事兼东亚和北亚地区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研究成果多次在NEJM、JAMA、Lancet、Nat Med、JAS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被引用超过5,300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5项。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代谢性炎症对慢性肾脏病进展和肾纤维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策略研究”“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预测及早期诊断”以及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慢性肾脏病盐敏感状态的机制:中枢-外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轴活化的作用” 等课题,为我国肾脏病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献辉.png
秦献辉 研究员
通讯作者

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与南方医科大学多器官损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主要研究方向为肾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在2021-2024年连续四年位列我国肾脏病领域临床科研最活跃的学者;在2020-2024年(近5年)全国肾脏病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位。主要研究成果相继转化为两个国家1类新药。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并被评为第八届医学家年会(2023年)“十大医学创新专家”。


团队介绍


该研究由侯凡凡院士带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研究团队依托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和多器官损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完成。在侯凡凡院士的领导下,团队汇聚了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检验分析及科研转化等领域的顶尖专家,构建了“临床-基础-转化”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了多学科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团队先后荣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团队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肾脏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开展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创新研究。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团队致力于突破肾脏病诊疗的技术瓶颈,降低疾病负担,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肾脏病领域的学术进步,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诊疗水平,改善了患者预后,充分体现了“以科技创新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