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给药途径都有哪些?不同途径对肿瘤免疫治疗有影响吗?一文带你了解!

2021-03-20作者:cmt佳玲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肿瘤免疫治疗一直是热门话题,对于它的种类、优势、挑战,大部分读者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有哪些给药途径呢?

一般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分为肠内给药(经胃肠道给药)和肠外给药两种。其中肠内给药是日常用药最常见的方式,如口服给药。但肿瘤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基因改造过的T细胞、肿瘤疫苗、共刺激受体激动剂等,多为大分子药物/细胞/病毒,肠外给药是更为常用的方式。肠外给药根据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全身给药及局部给药。






01


全身给药


全身给药治疗,即药物通过血液达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发挥疗效。


静脉注射给药

在肠外给药方式中,静脉注射是最常见的全身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即静推和静滴。

血液或组织间液中的抗体药物可通过胞饮作用(如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液相内吞作用)等途径进入细胞发挥作用。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可通过多种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血小板等)上存在的Fc受体介导,或通过抗体药物与细胞膜上特定抗原结合后的内实现。

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在患者无法口服或需要尽快发挥药效时有巨大优势。近年来热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单抗都是静脉注射液,疗效显著,使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获益。


肌内注射给药

肌内注射也是常见的全身给药途径之一。

肌内注射系将药物注射入肌肉内(多在臀部肌肉),药物先进入组织间液,然后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大循环,相对于静脉注射吸收较慢,注射量较少,但方便迅速。

肌内注射肿瘤疫苗应用简便,临床研究显示,肌内注射DNA质粒疫苗可能引发肿瘤患者的免疫反应,安全且可耐受。


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给药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内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比较敏感;真皮为致密结缔组织。皮下组织中含有皮下血管和皮神经,血管在皮下组织内互相吻合成,最后注入深静脉。

皮内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吸收量较少,有利于防止药物过快吸收而产生某些不良反应,临床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预防接种等情况。

皮下注射术是将少量药物或生物制品注入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因含有丰富的浅静脉,药物注入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并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因此用于需要较快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的药物注射。

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都是常用的肿瘤疫苗接种途径。皮内注射接种编码蛋白质抗原的质粒DNA操作简单费用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机体对目标抗原的免疫反应。

此外,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疫苗的临床研究显示,皮下注射基于/蛋白质/DNA或活载体的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较低的临床副作用。



02


局部给药


相比于全身给药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脱靶毒副作用,局部给药可以提高目标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全身药物暴露。


瘤内注射给药

瘤内注射给药是一种典型的局部给药方式。

瘤内注射可使机体针对相关新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不仅可引起强烈的局部抗肿瘤免疫反应,还可通过被适当激活的抗肿瘤免疫细胞的体内循环,产生全身抗肿瘤反应。

上所述,除了启动局部效应外,肿瘤内免疫疗法还有机会诱导全身性改变(如全身性细胞因子释放、发热)。瘤内免疫治疗不仅解决了目前癌症免疫治疗发展遇到的许多限制,如无需抗原分离及鉴定、须体外操作、生物利用度更高、适用于所有患者(无抗原和HLA限制)等等,还全身毒性小,为三联或四联疗法提供机会,从而可能克服抗PD-1/PD-L1单药治疗的耐药性,使大多数患者成为长期应答者

一些溶瘤病毒,如基因修饰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可表达免疫刺激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也是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给药,在注射的肿瘤病灶部位具有直接的溶瘤作用,导致肿瘤源性抗原的释放和通过诱导抗肿瘤免疫而导致全身免疫效应,且该效应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而增强。


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是另一种常见的局部给药方式。

微创透皮给药能够使抗PD-1单克隆抗体以可控的方式直接在疾病部位持续释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剂量。这些递送系统由可降解的微针贴片组成,它可以无痛穿透皮肤到达富含免疫细胞的表皮,从而进行免疫治疗。


腔内给药

腔内给药增加了局部药物的浓度,同时也减少全身的毒性反应,是治疗恶性胸腹腔、心包腔积液及脑膜转移或受侵最常用的给药方式。
  •   腹腔灌注给药 是常见的腔内给药方式之一。

    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病灶转移,如腹膜是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腹膜转移的患者,往往会有大量腹水、粘连梗阻等情况。腹腔灌注主要通过增加药物与肿瘤的接触面积,加深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深度,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腹腔灌注免疫调节剂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研究显示,化疗联合腹腔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胃癌腹水有更好的疗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免疫功能,且具有较好全性。
  •  膀胱灌注给药 是另一种腔内给药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治疗膀胱癌的方法。

    1976年,膀胱内灌注卡介苗(BCG)首次证实膀胱癌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随后膀胱灌注减毒活性卡介苗(BCG)成了治疗中、高危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金标准。
    虽然临床上使用检查点抑制剂和其他新型免疫治疗药物治疗膀胱癌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膀胱灌注卡介苗依然是治疗NMIBC的经典疗法。


动脉灌注给药

动脉灌注给药通过手术方式置管,将导管头送至肿瘤供血动脉,经导管注射药物。动脉灌注给药适用于肿瘤范围相对局限、有明确动脉血供、肿瘤细胞对高浓度药物相对敏感的肿瘤。

有研究提示,动脉灌注PD-1抑制剂用于黑色素瘤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活性和安全性。




03


给药给出新花样
新型免疫递送平台


为了更安全可控地进行肿瘤免疫治疗,使治疗能够为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服务,加强靶向控制释放,增加肿瘤局部浓度,降低全身毒性,新型免疫递送平台逐渐为人们所探索和发展起来。

1

基于纳米颗粒的免疫治疗

可以将药物靶向递送至T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主动迁移到肿瘤中,利用趋化因子梯度向肿瘤内炎症部位转运。这种免疫治疗不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较低浓度的免疫药物即可增强T细胞的免疫反应,降低给药剂量,同时达到免疫治疗的效果。

临床研究中的抗体偶联纳米颗粒、mRNA疫苗(病毒传递系统、质体传递系统、可电离脂制纳米颗粒等)、亚基疫苗(纯化、蛋白质或多糖结合分子佐剂)以及一些检查点抑制剂偶联物均采用了纳米颗粒技术。

2

新型的生物材料

可注射的生物材料支架(树突细胞疫苗、炎症因子等)、可注射的水凝胶(检查点抑制剂)等,加强局部递送的药物浓度,避免全身给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

3

基于控释系统的递送平台

控释(CR)系统能够实现持久的局部药物浓度、改善有效剂量比和减少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达到并改善局部给药。

将药物(如检查点抑制剂)集中在肿瘤病灶,缓控释放,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有使用商用轻质矿物油混合物Montanide ISA 51用于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中抗-CD40的缓慢释放。

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目前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疗法、动脉灌注、腔内给药、瘤内注射和透皮给药等等。


随着精准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肿瘤给药会更专注于靶向、局部的递送方式,更多新型的递送平台将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君实医学  平台发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