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目前国际上关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情况的研究较少,且由于诊断标准不同,各研究报道的FD发病率差异较大。Meta分析显示全球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总患病率为13.5%,其中FD的患病率为4.5%。我国有关FD发病情况的报道更少。按罗马Ⅳ标准,我国陕西省中小学生FD的患病率为3%,其中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为69.9%,符合上腹痛综合征的为19.1%,11.0%的患儿两者皆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回顾分析了该院消化专科门诊FGID发病情况,显示≥4岁儿童中功能性胃肠病(FGID)占就诊人数的34.4%,其中FD患病率为59.0%。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标准对FD的诊治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显示FD对患儿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医疗费用花费较高但获益却普遍较低。
根据患儿的症状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治疗无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或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1.抑酸及抗酸药:
该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上腹痛综合征型FD的治疗。包括:
(1)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1 mg/(kg·次),1次/d,餐前口服,最大量40 mg/d]。
(2)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0.5 mg/(kg·次),2次/d,餐前或睡前口服,最大剂量40 mg/次]。
(3)中和胃酸药物如铝碳酸镁(250~500 mg/次,3次/d,餐后1~2 h口服)。以上药物对于缓解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反酸等症状有较明显的作用,因此是上腹痛综合征患儿的一线治疗药物,但要注意药物使用年龄限制。
2.促动力药:
(1)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明显改善FD患儿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导致QT间期延长,并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从儿童用药的安全考虑,建议在大龄患儿中使用,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用法为0.3 mg/(kg·次),3次/d,餐前30 min口服。
(2)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改善FD患儿早饱、腹痛等症状,用法为0.2 mg/(kg·次)(最大剂量5 mg/次),3次/d,餐前30 min口服,但其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尚不确定。
3.赛庚啶:
属于5羟色胺2受体拮抗剂,对儿童FD也有疗效,且较安全,推荐用法为0.25~0.50 mg/(kg·d)分2~3次口服。建议用于一线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
4.精神心理干预:
导致FD的心理因素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医生应该具备足够的同情心、耐心。对于抑酸药和促胃动力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儿,建议请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协助诊治,经医生全面评估后,给予必要的行为治疗、认知疗法或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类药物治疗,如舍曲林、阿米替林等,建议在精神及心理医生充分评估患儿病情后,由儿科消化、心理、精神科医生共同诊治及观察随访。
5.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治疗: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如进一步检查提示Hp感染,不除外Hp相关性消化不良,可参考儿童Hp感染诊治指南进行根除治疗。
6.中医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以健脾开胃、消积导滞为主,根据患儿病情适当选用。大部分中成药缺乏疗效评估,目前神曲消食口服液、王氏保赤丸、健胃消食口服液等陆续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其他疗法还包括敷贴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等。
7.微生态制剂:
尚缺乏足够疗效评价的循证依据。
本文节选自《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点击查看药学海报,截图至微信扫码报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