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医院杨杰孚等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目前根据射血分数(EF)对心衰分类的争议。
文章指出,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进展的、异质性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研究的深入,仅仅依据EF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存在不足,导致分类不准确。
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EF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测量EF更有意义。
2016年欧洲心衰指南将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单独列出,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10%~24%。最近欧美指南将其更名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心衰,英文缩写都是HFmrEF。
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此类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但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似乎与HFrEF患者相似。因此,用“新四联”药物来治疗这些患者可能是合理的。
有研究发现,HFmrEF随时间发生转变的可能性较高,在随访患者1年时分别有为44%和16%转变为HFpEF和HFrEF,在随访3年时为45%和21%。
2022 美国心衰指南提出多次监测EF后再分类,增加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作为HFrEF的一个亚组。
HFimpEF是HFrEF患者随访过程中的诊断,而不适用于新发心力衰竭的诊断。
尽管这部分患者EF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心肌完全恢复或功能正常,而且EF改善后也可以再次出现降低,这部分患者应继续使用HFrEF的药物治疗。
另外,动态监测HFmrEF患者的EF变化,部分患者随访中EF升高至≥50%,这部分患者如何定义,新指南尚无建议。目前尚不清楚HFimpEF的生物学基础和自然病程。
新近发表的研究显示,HFmrHF患者随访过程中有52%的患者EF升高至>50%,临床结局更好,该群体应归为何种类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指出,针对心力衰竭的异质性,建立合适的分类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假设驱动的,如基于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分类,基于药物作用途径的分类。
另一个方向是数据驱动的,患者根据临床的结局分群,应用大数据和生物分析技术,分析表观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建立心力衰竭表型谱,从而可能会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协和心内攻略、协和神经科基本功……
“国家队”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剩余限量免费名额,点击抢报:
各种心衰,使用SGLT2i都有获益!Circulation研究证实其用于急性心衰有效
95%的人心脏有早搏,这是心脏病吗?医生却说:有的是,有的不是
【ESC重磅】心衰研究的新华章——黄峻教授解读DELIVER研究
查看更多